甘肃 :"全面二孩"放开后 扎堆生娃医院压力大

16.05.2016  23:49

   原标题:“全面二孩”放开后,一季度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量同比增长41.32%

   扎堆生娃医院压力大

  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今年猴宝宝扎堆。兰州晨报首席记者裴强摄

  已知医院2015年招聘医护人员100名,2016年初流失8人。目前医院70余名医护主力怀孕。2016年一季度,产科分娩量同比增长41.32%。问:医院如何解决“产科床位数”、“产科、儿科医护人员缺口”等服务“短板”?这是摆在医疗服务供给方——省妇幼保健院面前的一道难题。伴随国家卫计委“动员高龄孕妇到二级以上医院、妇幼保健院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和分娩”的《意见》出台,这更是“全面二孩”后整个卫生体系公共政策该如何调整的共性问题。

   第一季分娩量同比增长41.32%

  1月1日,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这是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所做出的历史性调整。受此政策影响,加之猴年生育累计释放,甘肃省妇幼保健院迎来新一轮生育高峰。

  很多家庭生孩子,想选择最好的医院。作为全省妇幼保健业务技术指导中心,这里长期以来都是准妈妈们的首选分娩地点。

  上午8时,甘肃省妇幼保健院门诊楼内,挂号窗口、产科门诊前,一支支队伍宛如“长龙”见首不见尾。同一时间,国际医疗部LDR区主任吕玲准时来到诊室,至下午4时许门诊结束,共接诊120人。为了避免去卫生间,其间她没有喝一口水,只抽空吃了送来的午饭。这意味着她平均每5分钟必须看完一位病人。还没从门诊走回办公室,吕玲就接到急诊电话,“有病人要抢救”。待处理完,入院病人中又有两个孕妇胎心监护异常,吕玲再次赶往病房……这是2016年4月的一天,省妇幼保健院正在慢慢习惯的“战争”状况。工作人员回忆,分娩量从年初抬头,真正“白热化”则从农历新年开始,压力陡增像是从“冷兵器时代”一跃进入“核战争”。

  医院统计了2014年、2015年、2016年第一季度的分娩量,分别是2905人、3202人、4525人。2016年较上年同比增长41.32%!

   51岁也想“生二孩

  类似的情况在围产中心也被观察到了。连日来,前来咨询通过人工授精或试管婴儿的手段再要一个孩子的家庭明显增多,许多75后、甚至70后妈妈都希望尽早生。临床一线的感受是,超过35岁的高龄妈妈生育欲望更强烈。而高龄妈妈生二孩,孩子出生缺陷风险增加,母亲妊娠期并发症风险也增加。

  科室医务人员告诉兰州晨报记者,“最大一位表达生育意愿的女性已51岁。”“结果呢?”“我们不建议她冒险尝试。不是剥夺她的生育权,而是基于现实风险的必然考量。

  高龄生育的风险究竟有多大?医院曾做统计:每周都会遇到高龄产妇险情,其中至少3例“胎盘深度植入”。所谓“胎盘深度植入”就是胎盘像大树长了根一样,错综分散并深深地扎根于子宫肌壁内。由于胎盘的植入部分不能自行剥离,分娩时人工剥离胎盘时常常会导致病人大出血等,甚至死亡。预判到此类共性问题,国家卫计委4月25日下发《意见》,“动员高龄孕妇到二级以上医院、妇幼保健院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和分娩”。

   大肚子”为“大肚子”接生

  高速运转本身就是一场压力测试,医务人员自身的生育需求又为天平中疲于应战的一端放下砝码。据不完全统计,省妇幼保健院目前已怀孕的医护人员已逾70名。

  “医院本来女员工就占大多数。今年以来,产妇、患儿数量增长不少;医护人员中也有不少成了‘孕妈妈’。如果很多人员集中休假,那正常的医疗工作就没法开展了。现在,我们面临着人手方面前所未有的双重压力。”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孟照琰说。

  在这位医院管理者眼中,“双重压力”带来的不仅仅是“大肚子”为“大肚子”接生的忙碌与疲惫,生育高峰背后的风险同样值得关注。“一般来说,护理人员在孕28周后,就不能再值夜班,不能从事太多太累的工作。加之,此后的产假、哺乳假,可以视为自然减员,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医生中、科主任中也有不少怀孕的,这更让人苦恼。因为相较于护士,能值守一线的医生更需长期的临床经验,绝非短期培训蹴就。

  “医生每天的负荷过重,你说会不会出错?”孟照琰侧身转向记者,未等回答,自己点头“完全有可能”。“我希望加强宣传引导,引导群众合理选择生育机构和生育时间,避免造成生育堆积现象。

   亟待公共保障政策配套支撑

  医院去年曾组织招聘了100名医务人员,特别向产科、儿科倾斜。没想到,“领教”了医院的繁忙后,春节一过,就辞职了7个。

  甘肃省卫计委预计,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我省每年出生新生儿将由30万增加到36万。未来2-3年,生育需求快速释放,若紧缺局面得不到缓解,儿科医疗保健的“供需矛盾”将更加凸显。

  院方坦言,想要解决儿科医生紧缺现状仍是一大难题,“儿科高负荷、高风险,儿童病情变化快,稍有不慎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执业风险高。这也成为医患矛盾和医疗暴力的高危区。

  “全面二孩”的放开,只是家庭的一个政策窗口,未来几年,我省的人口出生率也会相对有所反弹,对于妇幼保健等公共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表达这样的观点:此前,经过多年的计划生育,社会已经形成一种“少生优生”的社会公共政策。如今,制定相应的医疗公共保障政策,让符合条件的家庭想生、敢生、能生,确保生得下、生得好、养得起,这些都需要卫生部门和社会各界有更为周全的应对方式。

  兰州晨报记者赵汇

( 编辑: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