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控制出生缺陷更关键

27.05.2016  09:25

二胎高龄产妇增多

  “今年,生二胎的人好像格外多,每次来做产检都和打仗一样……2014年我生老大的时候可没这么费劲。”5月11日7时42分,二胎妈妈李红霞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候诊室等待就诊。此时,还不到上班时间,产科候诊室门口已围满了等待产检的“准”妈妈及陪同人员。

  在省妇幼保健院挂号窗口、自助挂号机前,到处都排起了“长龙”……

  怀孕11周的二胎妈妈李敏最近四处找人打听,哪里可以做“系统B超”。“生大宝的时候,我怀孕13周才来省妇幼保健院建卡、预约系统B超。考虑到今年这个生育高峰年,这次怀孕10周就来建卡,却被告知已经无法预约系统B超……系统B超是对胎儿的一个全方面畸形筛查,对宝宝健康的监测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高龄产妇,今年36岁的李敏不得不选择去其他医院预约系统B超。

  “今年一、二月份,平均每天出生50、60个宝宝,3月份平均每天出生80个宝宝。不少人迷信‘羊年不生子’的说法,再加上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据我们预测,今年下半年会出现一个生育小高峰。”省妇幼保健院院长助理易彬告诉记者。医院统计了2014年、2015年、2016年第一季度的分娩量,分别是2905人、3202人、4525人。2016年较上年同比增长41.32%。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高龄妈妈生育欲望更强烈,许多75后、甚至70后妈妈希望尽早生育二胎。但随着一胎超过30岁,二胎超过35岁的高龄产妇增多,高危新生儿数量有所增加,母亲妊娠期并发症风险也增加。对于高龄女性而言,孕育二胎既是喜事,也是挑战。

产科儿科“供需矛盾”凸显

  今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我省预计每年出生新生儿将由30万例增加到36万例,以出生缺陷发生率5.6%估算,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数约20160例;加之,生育“二孩”女性中高龄及高危孕产妇占比近60%,出生缺陷发生风险成倍增加。

  记者从省妇幼保健院获悉,今年一季度,染色体疾病的检出率是前两年的一倍,大部分发生在高龄产妇身上。

  据介绍,近年来,我省不断健全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推进三级防治措施落实,争取出生缺陷患儿医疗保障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出生缺陷防治工作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4月21日,在由甘肃省卫计委主办、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承办的甘肃省出生缺陷综合防治高峰论坛暨甘肃省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管理办法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出生缺陷检出率还不能真实反映实际发生水平,出生缺陷识别、诊断技术有限、漏报率高,出生缺陷监测质量有待提高;影响出生缺陷的环境和社会因素增多;出生缺陷病种多、病因复杂,且多数病因不明,缺乏特异性的干预技术和措施,同时,受经济条件、医疗水平、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健康知识普及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有效的干预措施尚未得到应用和普及;出生缺陷防治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甘南、临夏、陇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防治体系不够健全。

  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孟照琰告诉记者,目前婚前医学检查率低,一些地区孕前检查、遗传咨询、产前筛查诊断等尚未规范开展。出生缺陷防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发展滞后缺乏。

  “基层专科医生不足,随着高危人群增加,是否具备对高危新生儿识别、解决的能力,是否能在第一时间发现、转诊;围产、产前诊断、分娩技术是否过关。产科、儿科医生流失严重,没有新生力量补充进来,工作负荷大……”孟照琰说,“不只是基层妇幼保健机构,我们医院也同样面临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为了应对今年生育高峰,医院去年曾组织招聘了100名医务人员,特别向产科、儿科倾斜。然而,在经历了医院的繁忙后,目前已有七八人辞职。”

  据不完全统计,省妇幼保健院目前已怀孕的医护人员已有近百名,其中包括一部分35至40岁的骨干力量怀上了二胎。“怀孕28周起不能上夜班,不能从事太多太累的工作。半年产假,再加上半年哺乳期内也无法上夜班……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孟照琰说。

  孟照琰和易彬均表示,医生经验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能值守一线的医生更需长期的临床经验,绝非短期培训一蹴而就,新医生应对高风险人群显得力不从心。

  甘肃省卫计委预计,未来2至3年,生育需求快速释放,若紧缺局面得不到缓解,儿科医疗保健的“供需矛盾”将更加凸显。

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一直以来,我省大力推广三级预防措施。目前,一级预防措施在我省广泛开展,具体包括健康教育、婚前医学检查、孕早期保健等。二级预防是指在孕期通过早发现、早诊断和早采取措施,减少严重缺陷儿的出生。三级预防是指出生缺陷患儿出生后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和康复,以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孟照琰建议,加强能力建设和网络建设,建立远程会诊中心,发现危险因素,及早建议去上一级医院进行评估,建立转诊网络,及时将危重孕产妇转至上一级医院。健全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服务网络,加强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听力障碍筛查、诊断和治疗康复等机构的建设。

  同时,有专家建议,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应将出生缺陷防治纳入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加强政府领导,密切部门协作,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出生缺陷防治人才队伍建设和经费保障。尽快出台《甘肃省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从孕前筛查到儿童康复服务一系列工作衔接机制,确保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效果。加强妇产科、儿科、妇幼保健、产前诊断、医学遗传培训基地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开展遗传咨询、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和专业人才培养,促进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干预措施的广泛开展,不断提高医疗保健机构出生缺陷防治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国家级区域儿童医学中心,在提升基层服务水平、完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转化等方面发挥多重积极作用,保障甘肃及西北疑难重症、高危患儿健康。

  猴年加上“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让今年成了名副其实的“生育大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兰州市各大医院产科出现“爆棚”,许多高龄母亲加入了二孩的生产行列。新生儿数量增加、出生缺陷高发、医护人员紧缺……二孩时代的来临,给医疗机构的产科资源带来了明显的压力,尤其是高龄产妇数量增多,对妇幼保健技术和控制出生缺陷提出更高要求。(记者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