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难亦不难

03.04.2015  03:50

    “全民阅读”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说,全民的阅读量逐年增加,也是中国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将之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还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这就是我两次把‘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原因,明年还会继续。”对此,想必所有有识之士会双手赞成的。

    全民阅读这事儿其实在过去的中国并不陌生,在以前无电子媒体的年代里,大凡识字的人,几乎都喜爱阅读,包括各类图书、杂志报刊等,只要能进入眼帘的文字、图画等,人们总能饶有兴趣地翻一翻,毕竟这些纸质媒介能给人们带来更新鲜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感受。就是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人们都在看“红宝书”、马列著作、鲁迅作品等红色书籍或报刊文章,尽管很单一,但是和今天的阅读量比,仍然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势。

    今日人们的阅读量急剧下降,应有两大原因:第一是客观原因,那就是电子媒体时代到来,人们通过手机、电脑就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大量信息,而这些信息几乎是无所不包,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方面需求,人们已无暇顾及在书报上的阅读了;第二是主观原因,那就是现在适合大众口味的可读性的文字不是很多。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里,人们寻求多层次的文化食粮,但是能真正满足大众需求的书刊并不是很多,况且像《读者》这样的宣扬人性之美和正能量的刊物,在图书市场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图书出版的内容则根据人们的功利性需要而调整,如考试考核、上面特定要求等。

    网上说外国人在等车中或路途中都要捧一本书看,令人羡慕。全民阅读说起来也容易,但问题是怎样才能让国人热爱阅读呢?关键是有多少让民众可看的东西,“阳春白雪”不能没有,但“下里巴人”也不可缺少,而且两者必须坚守的底线是人的良知,也包括法律。只要不违背这条,就应该坚持百花齐放,真善美永远是主题,只要能打动人们心灵的书籍就要大量出版,通过各种媒介宣扬让人们从内心愿意接受而阅读它,比如通过报纸连载、微言连载等形式,使人们眼睛能为之一亮,而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再者利用电子媒介的强大魅力,多选载一些老少皆宜的好作品,让人们很方便接触到一些好的作品,自然会掀起全民阅读的高潮。全民阅读很快流行起来也难,是因为贴近民众生活的真善美精品实在不多,“假大空”是文化领域的通病,需要有关方面做一些类似脱胎换骨的改革,让文化作品真正丰富起来,而满足全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