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全景图·甘肃篇】奏响转型发展的绿色乐章

05.11.2014  08:38

    原标题:奏响转型发展的绿色乐章

    新华社记者 连振祥

    提起甘肃,社会关注最多的是生态,国内四个沙尘暴策源地中两个和甘肃有关。

    金秋时节,民勤县青土湖碧波荡漾,水鸟在上空翱翔,随着农忙时间的结束,当地干部和群众已开始为秋季大规模压沙作准备。“草方格能压沙,方格里还能栽植梭梭。”民勤县林业局原副局长路林平说,“梭梭成长3年左右,就可以嫁接苁蓉,发展成为一个新产业。

    为改善石羊河生态环境,每年冬春季节,民勤县及武威市都要开展大规模的义务压沙造林活动,从老虎口到红水河百里生态长廊,到处是生态治理大军的身影。从2010年至今,在石羊河流域,武威市已完成治沙造林78.79万亩,北部风沙带沙区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局部地区正在逐步实现从“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转变,沙尘暴天气出现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

    在黑河流域,通过科学分水,曾经干涸的居延海重现40平方公里水域。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邓茂林介绍,黑河连续13年完成向下游调水任务,累计向下游输水132亿立方米。

    石羊河和黑河,只是甘肃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

    为遏制水土流失,在陇东和陇中黄土高原,近年来甘肃大规模兴修标准化梯田,累计梯田面积超过34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以上。

    为保护黄河水塔,在玛曲等甘南高原,甘肃以水源涵养、草原治理、河湖和湿地保护为重点,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近年已恢复草原面积3万多公顷,实现1.5万户游牧民定居。

    在陇东南地区,尽管生态环境相对较好,但保护没有松懈。当地以森林保护为重点,加强区域综合治理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建设,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双增长,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进一步扩大。

    通过这些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甘肃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提升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甘肃经济实现两位数快速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资源环境制约也日渐严峻,在生态保护和合理利用中能否转型发展,考验着执政者智慧。

    “甘肃生态的脆弱性、典型性、战略性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介绍,从发展生态产业角度去布局生态保护与建设,已成为甘肃生态治理的新思路。

    保护生态环境能否让百姓致富,直接检验着转型成效。近年来,张掖市通过发展生态经济,推动转型发展,为全省树立了榜样。2008年至2013年,张掖森林覆盖率由9.17%增长到13.04%,湿地面积由21.04万公顷增加到25.34万公顷。生态好转,居民收入也在增长。2010年至2013年,张掖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年均增速分别高于甘肃全省0.7和0.6个百分点,2013年分别增长10.3%和12.8%。

    把砍掉的树种回来,在特色林结出“金果子”。在山地纵横交错陇南大地,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核桃、花椒、油橄榄等特色林果业,增加农民收入。截至2013年,陇南市林果产业种植面积已超过1000万亩,实现年产值99亿元。其中,花椒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居全国第一,核桃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居全国第二,油橄榄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第一位。

    在藏乡甘南,广大牧民也从生态保护中受益。自2011年实施国家补奖政策以来,共禁牧草原887万亩,将禁牧区域以外的2855.48万亩草原全部划定为草畜平衡区,单位面积牲畜减少,草原恢复,牧民收入却没有减少,截至目前,全州通过草原补奖政策资金等获得补助已达11.7亿元。

    2013年底,国务院通过了《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这是国家首次将甘肃全省作为一个生态单元而进行规划治理。

    “甘肃将用足用好国家政策,聚集生态建设要素,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走出一条内陆欠发达地区转型跨越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的路子。”刘伟平说。

    生态文明建设,重在体制机制创新。在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中,甘肃省已经进行了探索,最显著的变化是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上。

    近年来,甘肃省陆续出台了《甘肃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实施细则》《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与此同时,甘肃扩大生态补偿范围,先后建立了森林生态补偿机制、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机制等。

    截至2013年底,甘肃共有1.27亿亩重点公益林纳入森林生态补偿范围,年均补偿资金7.2亿元。近3年来,全省累计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资金31亿元,对2.41亿亩草原、2212万亩人工草场、22.1万户牧民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促进了草原植被恢复。

    在努力自主探索的同时,甘肃还将张掖黑河湿地、尕海则岔湿地等2个自然保护区和永靖、玛曲、高台等6个县列入国家湿地保护补助试点范围,开展退耕还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试点工作。

    几十年来,从内陆河到黄河,从黄土高原到陇南山地,甘肃生态治理的步伐从未停过。随着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全面展开,转型发展成为甘肃生态建设的主旋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