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吃面”是“救心丸”非“救命宝”
年仅两岁的幼童小建辉不慎跌入汤锅重度烫伤,高额的治疗费用让在荆州经营小面馆的一家人一筹莫展。荆州百姓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伸出援手,“全城吃面”帮助这一异地务工的家庭筹集资金,迄今已筹集资金38万余元。(11月10日《新京报》)
小建辉的病情仍需要继续观察,医院也已决定,为他减免部分费用。小建辉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至少,小建辉的父母不用再为筹钱治儿子的病犯愁。
在我的印象中,“全城吃面”为一个人治病,不是第一回。早在去年年初,河南郑州李记卤肉刀削面馆老板李刚身患骨癌,需要治疗和休养,郑州不少市民纷纷相约去李刚的面馆吃面,结账时悄然在碗底留下几十元、几百元不等,不少人甚至携家带口,跑几十里路专门为吃这一碗面。“全城吃面”成为郑州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今年9月,面馆老板李刚因骨癌医治无效离世。李刚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来,成为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礼物。
毫无疑问,“全城吃面”的场面令人动容,这种一人有难、众人相助的新风弥足珍贵,值得褒扬和提倡。我们的社会永远需要热心肠。
“全城吃面”令人感动,也发人深思。在新闻媒体上经常有类似的报道,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人生病需要住院,面对数额不等的医药费犯愁。媒体呼吁社会上的好心人伸出援手,帮帮这些困难群体。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有李刚、小建辉幸运。甚至出现了河北保定农民郑艳良“锯腿自救”、北京下岗男子廖丹“刻章救妻”等极端案例。
如此看来,“全城吃面”虽然可贵,充其量只是一剂“速效救心丸”。一方面,政府要尽快建立完备的大病救助机制,让人人享有医疗保障;另一方面,我们的慈善机构也要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在老百姓需要的时候发挥作用。这才是老百姓的“救命宝”。
受郭美美等消极事件影响,红会等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受到严重伤害。慈善机构需要通过实际行动重塑自己的形象。百姓“全城吃面”救助困难病人,对于慈善机构而言无疑是一次重塑形象的绝佳机会。相关慈善组织,完全可以通过救助弱势群体的实际举动,充分激发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
还应当看到,病有所医是公民的基本保障。目前,还有一些老百姓看不起病,这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来解决。政府要从加大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入手,让人民群众共享医改成果。
事实上,本届政府一直在努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今年,政府医改的重点内容包括:继续加大投入,实行医疗、医保、医药三联动;加快公立医院改革,使医改试点医院覆盖全国50%以上的市县;有序放宽社会力量办医准入,落实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完善基本药物制度;规范药品流通秩序,防止药价虚高。
可以预计,随着我们国家关于医疗卫生体制相关改革举措的逐步到位,随着慈善机构的积极作为,随着社会守望相助风气的渐成气候,必将编织起老百姓生命安全的大网,人人病有所医指日可待,而“锯腿自救”、“刻章救妻”的悲剧必将终结。
文/张卫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