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张喆人:高校就业率造假心照不宣,应引入第三方
2015年1月10日,上海,大学毕业生参加招聘会。寇聪澎湃资料
中国兰州网3月6日消息 每年毕业季,高校就业率总是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甚至也是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的重要依据,但这些数字是否完全真实靠谱?
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上海市委副主委张喆人坦言,由于利益的原因,就业率统计虚报、“毕业生签虚假协议”已成为一些高校心照不宣的粉饰方法。在此次全国两会上,张喆人递交提案,建议改变当前以高校申报、教育主管部门汇总的统计方式,引入第三方主体对学校的就业率进行评价,以保证数据的可靠和评价的公正。
学校既是申报人又是证明人
2003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将就业率与高校的招生计划、规模、经费投入、评估等直接挂钩。在张喆人看来,这一评价机制出发点虽是为了使高校能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人才,但是由于涉及各高校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声誉,在利害关系的支配下,难免产生了在就业率的统计上造假的问题。
张喆人指出,当前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主要由高等院校上报国家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或高校就业指导办公室,由学校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学校既是裁判员又是教练员,既是数据的申报人又是材料的证明人。”张喆人表示,已就业人数包括已经签订就业协议或自由创业者等,学校只要收到一式三份(包含学校、教育部门就业中心和用人单位出具的三方红色公章)的协议,即视为毕业生就业。 而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只是把各高校的统计数据汇总公布,对就业率统计的监督作用不明显 。单一的统计主体造成社会各界质疑统计的可靠性。
而且, 现行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将继续深造或出国留学列入就业率,不能反映大学生就业的真实情况。 另外,很多内容仅注重就业数量,没有对大学生就业的具体岗位、薪酬待遇、福利情况、专业对口率、工作满意度、单位对学生的评价等反映就业质量的统计。
建议构建全国就业率统计信息网
在提案中,张喆人建议,引入无利益关系的第三方主体对学校就业率以及办学质量等各方面进行统计评价。统计主体每年可以直接向高校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获取就业率的直接数据。高校对就业率的统计应该更详细,包括就业率、就业岗位、岗位与专业的对口情况、薪酬等。毕业生就业证明,不仅要有就业协议,还应该有工资、社保、医保等相关材料的佐证。政府主管部门对相关主体就业率统计的过程应发挥监督作用,同时通过了解不同高校和不同地域大学生就业的总体情况,为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提供参考。
张喆人认为,当前政府部门公布的毕业生就业率一般由学校在每年度6月中旬统计,7月初上报,12月份再次上报;其实,应届毕业生刚入职时不确定性较强,仅统计半年内的就业状况并不全面,难以及时跟踪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状况。因此,他建议, 建立教育部门与劳动人事部门共享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施就业实名制登记制度,构建全国联网的就业率统计信息系统,设置高校毕业生毕业一年后就业率和毕业三年后就业率两种指标 ,就可以使就业率统计更为客观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