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压缩会议58万”释放积极信号
作者:汪昌莲
内部协调、业务学习、表彰总结、动员推进……都离不开两个字:“开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已压缩会议58.6万个,即使按每个会议只有半小时保守估算,连续开完这些会仍需33年。惊人的数字背后,折射的是“会议依赖症”之重,病根则在于热衷“形式”的懒政思维。(10月28日新华网)
尽管中央要求压缩文山会海,但目前政府机关会议太多,仍是不争的事实。在一些地方,几乎每个工作日都有会,有时候一天三、四个会,工作就是开会,开会就是工作,已成官场一种“行政规则”;而会议多,会期长,开支大,已经成为一种“地方特色”。特别是,满足于开会发号施令,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以讲话重复讲话,习惯于讲空话套话,做官样文章,已成为“四风”的主要症候。
现在我们的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偏高,在整个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过大,挤压了用于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山会海占用了大量资金,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今年5月,广州在公布“三公”经费的同时,也晒出了会议费。殊不知,会议费相当于“三公”经费的一半。一些区县、部门一年动辄数百万上千万元的会议费,有的甚至一天要花费数十万元,令人震惊。
更为可怕的是,国家制定的一些惠民政策,也“堵”在了会上。比如,一份节日景区降价的文件,从中央到地方,再从地方到基层,历时70天,才能够到达各景区,政策早就过了时效。有些“堵”的环节,被认为是合理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层层开会传达,层层发文转发,层层研究部署,层层出台意见,层层贯彻执行。否则,就有可能被认为是对中央精神重视不够,对国家政策执行不力。殊不知,这种层层“设卡”的方式,将政策“堵”在会上,影响了执行时效,受到伤害的依然是百姓,因为他们才是政策真正的受益者。
可见,全国压缩会议58.6万个,释放出积极信号;表明各地治理“会议依赖症”,已迈出实质性一步。各地党政机关应再接再厉,把开会的劲头,多用在转变工作作风上。要少开会,开短会;少发文件,多听发言;少作报告,多征民意;倡导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的会风。特别是在执行上级政策方面,应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避免政策在会议和文件中“旅行”。要通过压缩会议,节约会务成本,控制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将更多的精力和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刀刃上。(汪昌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