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雷托胜背后的故事
“老雷,托你福,咱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中央的印章。你为我们农民争光了。”狗娃爹激动地握着村主任雷托胜的手使劲地摇着说。
“对对的,他雷爸,你拿奖,我们都羡慕,激动,感谢你这回实实在在地给咱庄稼人争了口气。”传林娘也动情地说,其他乡亲们纷纷说“就是就是”。
这是发生在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雷沟村果农雷托胜家里的感人一幕。
在4月28日召开的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果农雷托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受到了中央领导的接见。载誉归来的老雷,在家里被上门道贺的村民们团团围住,争着抢着要求老雷把“全国劳模”的荣誉证书赶紧拿出来,让乡亲们一睹为快!
从“吃不饱饭的穷汉”到“全国绿色小康户”
“听说老雷的一亩果卖了6.3万元。”
近来,随着雷托胜被评为“全国劳模”这件轰动全县的大事的发生,载誉归来的“能人”老雷又一次在静宁县的大街小巷引起了热议。大家纷纷议论去年老雷种的苹果售价又创新高,1亩单产卖到6.3万元之高。
其实,上世纪80年代初的雷托胜和静宁的大部分农民一样,只是胡家塬上一个吃不饱饭、穷得叮当响的地道农民。但,和别人不一样的是,借助国家好政策的东风,思想开明的他,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果敢决断,少走了好多弯路和背路。这使得他成了静宁县最早靠种植苹果发家致富的农户之一。
1986年,当时的静宁县政府在治平乡雷沟村胡家塬实施第一批苹果示范点建设时,由于苹果挂果周期长,大部分群众保粮思想严重,普遍存在“栽了果树断了口粮”和“苹果不能当饭吃”的后顾之忧,甚至出现不配合、抵抗果树栽植等问题。当时作为党员的雷托胜,面对家人和乡亲们的一再反对,他积极响应乡党委和政府的号召,大力发展苹果产业,一次性新植了3亩果园,占到了自家承包耕地的50%。
面对成片的果园,一方面不懂果园管理技术,另一方面,由于发展果园带来了粮食大幅度减产,加上家人和大部分群众的怀疑,在果园生长周期内的5年里,他顶着极大的压力在坚持着。首先,他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果园管理技术,四处搜集果园管理书籍,通过自学提高,结合实际操作,5年后,也就是1991年,他家的果园第一次挂果了。
3亩果园在没有全面挂果的情况下,卖了6000多元。这在一斤小麦3毛多钱的当时,相当于2万斤麦子的售价。如果按照种植纯小麦计算,相当于当地100亩旱地的产量,或者是50多亩水浇地的产量,等于是老雷家种10年粮的收获。也相当于当时干部职工10年的工资收入。
“一亩园,十亩田”。这账不算不知道,一算不得了,老雷的苹果卖钱的事立刻轰动了整个胡家塬。
第一次卖苹果的甜头,让老雷倍感振奋,也让家里人和村子远近的其他群众改变了认识。老雷在继续扩大果园面积,进一步坚定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心和信心的同时,他结合5年来积累的果园管理经验和技术,以自己致富的经历为样本,动员本村21户思想认识跟不上的农户发展果品产业,时常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管园技术,心贴心提供服务指导。
在他的带动影响下,雷沟村386户农户全部栽植了果树,为后来推动雷沟村产业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全村共有果园3800亩,户均达到10亩,其中挂果园3200亩。
老雷当初选择了苹果,苹果也让老雷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接下来的农人时光中,物质生活在改善,生活条件在提高,雷托胜不再是以前的雷托胜,他不用像过去那样,经常因为缺钱而缚手缚脚。而是从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到最早住上两层小洋楼,再到买私家车,成为静宁县最时尚的现代农民。
时间回放到2007年9月,雷托胜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全国创建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户”称号。
从致富成功的“果业大户”到技术引领的“土专家”
在雷沟村,果农都习惯叫雷托胜为果业技术“土专家”。刚开始发展果园时,雷托胜和别人一样,一无技术,二无人指导,只能在不断摸索中发展,在果园管理初期走了不少弯路。一个偶然的机会,电视上一档有关苹果标准化管理的技术讲座,使他倍受启发。
他一方面外出请教学习,另一方面购买了大量的果树专业技术书籍,晚上学习白天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就这样,靠着一股子钻劲,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独到的“雷氏果园管理方法”,按照这个方法管理的果园,树形好、亩产高、果形正、收效大,平均每亩比别人能多买近1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果业技术“土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