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全年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情况
今年以来,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市场需求稳中偏弱,出口形势更为严峻,企业经营难度加大,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使得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下降,降幅明显扩大,预计全年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下降6.5%,是2012年以来降幅最大的一年。
一、生产资料价格运行情况
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下降。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指数累计下降6.5%,降幅比上年同期扩大4.4个百分点;流通领域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同比下降13.2%,降幅比上年同期扩大9.6个百分点。从各月情况看,1~9月,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环比均为下降,3~4月份的降幅较小,月平均降幅为0.17%,其他各月的降幅较大,月平均降幅为0.92%;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指数持续下降,各月降幅在5.6%~7.7%之间变动,一、二季度降幅变动较小,三季度降幅则逐月扩大。流通领域生产资料销售价格除3月份环比上涨0.7%以外,其余各月的销售价格环比均为下降,月平均价格降幅为1.8%。从同比来看,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月同比均为下降,且6月后的各月价格同比降幅有所扩大,1~5月的月平均价格降幅为11.4%,6~9月的月平均价格降幅扩大为16.7%。截止今年9月份,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已分别连续44个月、45个月下降。
钢材价格持续走低。今年前三季度,我中心和卓创资讯联合编制的中价卓创钢材价格指数持续走低,到9月第五周,中价卓创钢材价格指数为54.81,比年初下降18.12点。其中长材、板材、管材、型材、棒材价格指数分别比年初下降16.19点、19.97点、11.14点、16.76点、17.56点。产能高、需求少、销售差是钢材价格指数持续走低的主因。
煤炭价格总体走低。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使得全国煤炭价格在高产能、低需求背景下持续走低。前4个月,动力煤价格波动性上升,到4月份,动力煤(混煤4500~5000大卡)全国平均价格比年初上涨2%,5月之后,煤炭价格持续下降,动力煤(混煤4500~5000大卡)全国平均价格比4月下降7.8%,比年初下降5.9%;上半年,焦煤价格持续走低,到9月份,炼焦用洗精煤(八级主焦精煤)价格比年初下降20%。
成品油价格指数低于上年同期。受国际原油价格下跌、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国成品油市场调价15次:6次上调、9次下调,国内成品油价格先升后降,今年前三季度价格水平低于去年同期。1~9月份全国成品油批发价格指数为87.23,同比下跌16.11%。其中,汽油、柴油批发价格指数为95.51和81.87,同比下跌18.46%和14.25%。从各月情况看,前5个月,成品油批发价格指数波动性上升,到5月份,指数升为94.15,比1月份上涨11.54%,随后指数进入下跌通道,到8月份跌至低位,为80.77,比5月份下跌14.21%,比1月份下跌4.31%。
有色金属价格指数前升后降。1~9月,全国有色金属价格指数为72.66,同比下降11.31%。除3~5月外,其他月份的价格指数均为下降。5月份,价格指数升至相对高点,为77.71,比1月上涨4.49%。随后指数持续走低,到9月份,全国有色金属价格指数为67.31,比5月下降13.38%,比1月下降9.49%。
水泥价格持续走低。由于全国水泥市场供需格局持续宽松,使得2014年6月以来水泥价格持续走低。全国42.5强度普通硅酸盐水泥价格由去年6月份的每吨438元持续下降至今年9月份的355元,累计下跌幅度达19%。9月份42.5强度普通硅酸盐水泥价格比年初下降12%,价格水平已降至2008年以来的低位。
二、今年生产资料价格走势分析
受全球经济增长不及预期、经济反弹力不强、美元继续走强、原油供大于求状况持续等因素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面临下行压力。从国内来看,我国实体经济增长不快,市场需求不振,GDP增速稳中趋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短期内总需求较弱的局面可能难有根本性改观,消费增速将相对平稳,投资可能维持低速增长,煤炭、钢铁、水泥等主要工业品需求恐难明显增长,发电量、货运量、企业利润、社会融资总量等均会处于较低水平。预计,2015年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下降6.5%左右。四季度的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降幅可能比三季度有所减小,同比降幅为7.0%左右;四季度各月同比降幅会逐月缩小。
(一)投资需求对经济的拉动力在减弱
投资需求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水平,也直接影响着生产资料市场需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从2014年前8个月的16.5%回落至2015年前8月的10.9%。从制造业投资看,增速持续下滑长达三年之久,盈利预期更为悲观,企业投资意愿降低,短期内制造业投资难以得到明显改善。从房地产开发投资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从2014年前8个月的13.2%回落至2015年前8月的3.5%,由于政策在松绑,商品房销售等先行指标已有所好转,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内可能会小幅回升,但增幅有限,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依然比较低迷,预计“十三五”时期住宅的新开工面积将有所下降。从基建投资看,近期稳增长政策有所增多,国家集中批复了一批基建项目,到9月底,国家已核批投资项目18131亿元,但许多项目实际落地还需时日,短期内难对经济产生明显影响。而且,当前地方政府推动基建投资的能力明显不足,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长明显放缓,受制于投资回报前景不看好、机制不顺畅,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还不高,基础设施建设对生产资料市场的需求拉动作用总体不如过去。另外,当前生产资料产成品的价格下降较多,企业债务压力总体较大,银行出于管控风险的考虑在收缩信贷,也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投资增速的进一步回落。
(二)产能过剩问题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在增强
我国生产资料行业产能过剩形势变得更为严峻,从过去潜在的阶段性过剩转变为当前实际的长期性过剩,从原先低端的局部过剩转变为目前转向高端的更大范围过剩,去库存难度明显增大,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在增强。其中,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一些行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其产能利用率已明显低于国际水平。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政策利好刺激下,多晶硅、风电设备、新材料等一些新兴产业正在走钢铁、水泥行业的老路,也出现了重复建设、无序发展等问题。产能过剩问题的长期持续存在不仅会导致企业间恶性竞争,更可能造成大面积亏损、破产、浪费、失业,并加大金融风险。当前产能过剩问题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库存居高不下,未来1~2年这种情况都难有明显改观。
(三)金融效率低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
近年,我国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短期流动性调节、中期借贷便利和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调节市场流动性,并先后四次降息、四次降准,金融环境有所改善。但我国金融行业的市场效率还相对偏低,金融业的高利润挤占了实体经济的盈利空间。一方面,产能过剩问题、地方融资平台抬高了资本边际利率水平,金融资源错配问题严重,在经济增速下行的阶段,企业仍面临着较高的资金成本,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金融工具选择空间较小,“融资难”问题突出,这部分最需要资金、最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得不到资金。另一方面,金融业中的交易成本普遍偏高。以清算为例,我国一笔债券交易的清算费用需要200元人民币左右,而欧美市场清算费用大多不足1美元。
(四)地方政府干部行为变化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凸显
由于财政收入增速降低,地方政府进入还债高峰,项目投资、配套能力在下降,原有利益机制被打破,一些地方干部感到没有思路、缺少抓手,一些地方干部存在不作为或懒政等问题,一些地方出现干部“不想干”、“不敢干”和“不会干”现象,这种非经济因素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在增强。
(五)出口增速回升动力不足
当前外需增长比较乏力,我国出口增速回升动力不足。从先行指标看,今年8月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连续第6个月下滑,工业出口交货值连续5个月负增长,均表明未来出口压力依然较大。
三、几点建议
(一)创新机制,加快过剩产能退出。创新机制推进过剩产能削减。一是适当提高能耗、排放、环保等标准和门槛,严控增量增长。二是选择钢铁、煤炭、水泥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制定统一减产方案。三是通过发行基金、债券等方式,利用金融、财政等手段引导企业关停、重组,鼓励优势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做好转岗、失业人员的社保接续、转岗培训和就业服务等工作。四是探索建立企业产能退出相关政策体系,在保障淘汰任务的基础上,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政策制定权。
(二)实施好三大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这三大战略的实施,预示着巨大潜在需求的释放。与三大战略相关的配套机制和项目要统筹实施,今年上马的投资工程在保障质量安全的情况下要力争尽早实施、尽快见效。PPP示范项目建设要加快推进,真正解决社会资本“不愿进”、“进不来”等问题,起到示范作用。同时,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从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行业入手,利用这些行业处于供应链的中间环节、其上下游带动力强的特点,提升上下游的不同行业发展水平。目前,各国普遍加大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力度,重点都放在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上,如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与先进机器人、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工程等领域,我国在这些领域要加大研发力度,尽早实现技术创新,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三)保持货币政策定力,合理引导市场预期。货币政策仍需保持定力。既要提高调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确立短期调控区间,准备好预案和政策储备,可适时降息降准,引导金融市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切实改善实体经济获取金融支持的便利性。又要谨慎决策下一步货币政策取向,总体上易静不易动。在经济新常态下保持货币政策定力,打好结构调整这张牌。在此基础上,多向社会公布已确定的基建项目和重大工程,稳定市场信心;适当提高中央政府负债率,发行一定规模的中长期国债,支持地方债务重组或基础设施投资;关注一些地区土地出让金占当地财政收入的比例同银行贷款占GDP的比例同步变化的问题,防止出现在融资平台受限情况下地方的偿债率明显上升情况,鼓励地方政府采用PPP等模式扩大地方基建投资,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根据国家价格监测中心相关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