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今年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 海洋变暖和热容量增大是重要原因
徐 骏作(新华社发)
核心阅读
今年以来,全国平均气温11.9℃,较常年同期偏高1℃,创历史新高,全国有12个省份平均气温为历史最高。
研究表明,海洋变暖和热容量增大,是今年全球和我国出现最暖年的重要原因。
正组织专家分析11月底华北强雾霾具体污染源
11月,我国北方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过程。东北地区中南部、黄淮东部、江淮中东部等地霾日数达5—10天。其中,11月9—15日,中东部地区出现持续性雾霾天气,东北中南部、华北大部、黄淮、江淮中东部等地雾霾日数达5至7天,是入秋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大的一次雾霾天气过程。11月27—30日,华北中南部、黄淮中西部、江淮等地出现大范围霾和大雾天气。
对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成分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洪利表示,气象条件极为不利是重要原因。刘洪利指出,这段时间华北黄淮地区出现持续性小风和静稳天气,近地面风极小,大气特别稳定,逆温层比较厚,从地面到2000米高空甚至有多层逆温层出现,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此外,外来输送对北京雾霾的爆发式增长有所影响,导致污染物在北京和河北中南部聚集不散。
湿度增高也是雾霾加重的原因之一。据中国气象局统计,1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39.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1倍。而整个秋季的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5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6%。部分地区发生极端连续降水事件。“天气湿度高,有利于大气气溶胶的二次生成和增长,导致能见度异常低。”刘洪利解释道。
针对污染物的来源,刘洪利表示,初步分析表明,“冬季取暖和秸秆焚烧与11月初东北、华北地区爆发雾霾相关。11月底北京强雾霾的污染源中,外来源和北京本地源各占一半。”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余勇说,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组织专家分析此次雾霾的具体污染源,分析结果会择期公布。
最新气象预报显示,预计未来10天,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整体偏弱;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11、12月雾霾比往年同期偏多,12月华北还会有2到3次雾霾过程,主要发生在冷空气过程的中间时段。”刘洪利说。
预计12月8—10日,华北中南部、黄淮等地将有轻到中度、局地重度霾,空气质量不佳。10—12日,长江以北大部地区将出现大风降温过程,大部地区降温幅度有4—6℃。冷空气过境后的14日—16日,将会再次出现雾霾。
11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1.2℃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正研级高工周兵介绍,尽管11月份我国有4次明显的冷空气过程,但平均气温还是比常年同期偏高1.2℃。秋季的全国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0.7℃。
11月,全国平均气温4.1℃,较常年同期偏高1.2℃。从空间分布看,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其中西北地区大部、青藏高原大部、西南地区大部、华南大部、江南东南部以及山西西部和内蒙古西部等地偏高1—4℃;仅内蒙古中东部、辽宁西部、华北东部、黄淮西部、江汉中部等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2℃,部分地区偏低2—4℃。
记者从国家气候中心获悉,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气温(11.9℃)较常年同期偏高1℃,创历史新高,华南平均气温也为历史最高,全国有12个省(市、区)的平均气温为历史最高,有66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有74站连续高温日数突破历史极值,主要分布在西南及新疆北部等地。其中,7月12日至8月10日,新疆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38℃以上高温覆盖面积最大达75.3万平方公里。7月20日,吐鲁番地区东坎儿极端最高气温达46.5℃。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高级工程师孙冷分析指出,首先,导致近几十年偏暖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其次,气候系统内部各圈层的变化也会影响地表气温的变化。众多研究表明,海洋变暖和热容量增大,是今年全球和我国出现最暖年的重要原因。
正经历极强厄尔尼诺现象,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已突破历史纪录
11月25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全球气候状况临时声明,指出2015年可能超越2014年,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年份。
周兵认为,这与厄尔尼诺事件持续发展不无关系。截至11月27日,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温持续偏暖,厄尔尼诺海温距平指数累计达到20.7℃,仅次于1997/1998年,为一次极强厄尔尼诺事件。
大量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年,全球平均气温容易偏高。
“今年前10月,有8个月的全球气温是有记录以来最高的。全球正经历极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和印度洋都异常偏暖,海洋气候和北极增暖对全球升温的贡献较为显著。截至目前,201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1961—1990年高出0.73℃,比1880—1899年高出近1℃。”周兵说,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已突破历史纪录。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超强厄尔尼诺事件还在继续发展加强。预计今年12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程度与11月接近,厄尔尼诺事件强度将持续处于峰值水平,12月之后强度将开始衰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