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县突出主攻重点全力 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24.06.2015  14:37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系列文件和领导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把扶贫攻坚作为当前最大任务,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贫困乡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瓜州县精准发力,开展四大重点工作确保移民乡村全力脱贫。

    1.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实现新突破。把破解渠、路、林、田、房等瓶颈问题作为扶贫攻坚的关键来抓,用好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和项目资金,优先安排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力争到2017年实现4个全覆盖、4个全配套,即贫困乡村安全饮水、危房改造、通村道路、动力电等全覆盖,水利设施、农田林网、农村快递、信息网络等全配套。以提高农业基础条件和产出效益为目标,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项目改良与农户改良相结合的办法,大力推进以盐碱地、板结地为重点的土地整理和标准化农田建设。到2017年,改良土地12.7万亩,贫困乡村标准化农田达到20万亩以上。以疏勒河、九甸峡和“两西”移民等贫困片区为重点,依托灌区节水改造、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项目,着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到2017年,衬砌斗渠21公里、农渠337公里,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2万亩,水资源利用率达到58%以上,供水矛盾逐步缓解,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100%。依托全省“6873”交通突破行动,大力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美丽乡村”示范村道路建设工程和农村路网改善工程,到2017年,新改建沥青路141公里,乡村道路通畅率达到100%,全县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班线车、通邮路和快递,城郊20公里范围内通公交。加快农网改造,到2017年实现自然村动力电全覆盖。加快贫困乡村宽带网络建设步伐,到2017年实现贫困村宽带信息网络全覆盖。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 深入实施“千村美丽、万村整洁”工程,完善村庄建设规划,加快危旧房改造,开展以脏乱差治理、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推进改厕、改圈(舍)、改灶、改院和治弃、治污、治理乱搭乱建工作,营造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2017年,完成安居住房改造1416户,移民乡村群众住房改造率达到100%。加大移民区农田林网、防风治沙及绿色通道等林业生态建设,到2017年,累计完成定植农田防风林1.03万亩,治沙造林2.11万亩,农田林网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绿洲内绿化率达到23%以上,移民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2.富民产业培育工作实现新突破。坚持把培育富民产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举措来抓,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整合各方资源要素,积极推广“户均输转1个劳动力、种植2亩高效田、饲养30只羊”的脱贫增收模式,加快推动一乡一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向贫困乡倾斜、向贫困村覆盖,到2017年,移民乡枸杞、甘草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以上,占到移民乡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新建日光温室500座以上,人均来自种植业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坚持走“小群体、大规模”的路子,积极发展设施养殖,切实提高养殖业在贫困群众增收中的比重,到2017年,累计修建暖棚圈舍8000座以上,基本实现一户一座暖棚圈舍的目标;发展优质饲草种植面积3万亩以上,移民乡肉羊饲养量达到30万只以上,人均来自养殖业纯收入达到15%以上。坚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仓储、保鲜等设施建设和农产品市场建设,带动贫困乡村牛羊肉、中药材、蔬菜、果品等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到2017年,建成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6家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大力发展产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群众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到2017年,创建省部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个以上,入社农户比例达到45%以上,农业订单面积突破10万亩。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农超对接、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服务。推进电商扶贫,拓展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鼓励邮政、快递企业在农村特别是贫困村伸腿设点,推动贫困乡村产品进城,促进工业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下乡。支持发展乡村旅游、民俗文化、光伏发电等增收产业,大力开发洮砚雕刻、刺绣、剪纸等民间工艺品,优先吸纳贫困户参与项目建设与经营,进一步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到2017年,年接待游客达到3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亿元以上。

    3.公共服务保障工作实现新突破。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贫困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坚持教育扶贫,解决因学致贫问题。着力实施移民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建立完善困难群体教育资助制度,积极开展城区名师下乡支教活动,促进教育公平;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到2017年有实际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保障贫困家庭适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贫困村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向贫困乡村、贫困家庭倾斜,扩大贫困家庭学生进入职业院校的覆盖面。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助学力度,为贫困家庭考入高职(专科)、本科院校的学生每生每年解决不超过8000元的生源地助学贷款,由政府贴息。所有中职学生享受免学费政策,同时为贫困家庭学生按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助学金。坚持卫生扶贫,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加强乡村两级卫生院(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县医院对口支援贫困乡卫生院帮扶机制,落实好新建村卫生室补助政策,到2017年实现贫困村卫生室建设全覆盖。加强贫困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技术培训,到2017年贫困村村医全部具备乡村医生执业资格,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每个贫困乡卫生院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每个贫困村都有1名乡村医生。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大病救助制度,提高贫困人口新农合住院费用和大病保险的报销比例,从2015年起,贫困人口新农合住院费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从2016年起,贫困人口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由5000元降至3000元,使实际报销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坚持文化扶贫,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加快移民乡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聚集贫困村综合性文化中心建设,提高贫困村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水平,到2017年,移民乡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广播电视覆盖达到无缝隙,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00%。坚持科技扶贫,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整合县乡科技力量,组建科技扶贫队伍,以定点、巡回、技术承包等形式,为贫困村提供便捷有效的科技服务,到2017年,建成10个科技示范基地,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名科技特派员、每组培育3-4个农业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扶贫网络,建设“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和农技推广“云平台”,免费为群众提供各类科技服务,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等形式领办和创办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坚持救助保障,发挥社会救助制度的“兜底”作用。加强农村低保和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对特殊贫困人口分类按标施保。优先解决重残、重病、单亲及生活极度困难扶贫对象的生活保障问题,逐年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一、二类对象补助水平,对三、四类对象,坚持“输血”和“造血”并举,做到精准救助与精准扶贫相衔接,对符合政策的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动态管理,对稳定脱贫的应退则退,对因灾或突发性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及时给予临时救助。

    4.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实现新突破。始终抓住贫困群众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这个关键,根据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层次的富余劳动力,分类制定和实施教育培训计划,分层开展技能培训。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和政策法规教育,引导他们克服惰性思维和“等靠要”思想,牢固树立自愿脱贫、主动脱贫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挥贫困户在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技能运用等方面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坚定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发挥移民群众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积极帮带、抱团发展,带动贫困户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坚持发展劳务经济,鼓励能人带动务工,打造提升劳务品牌,促进劳务输转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整合培训资源,开展订单、订岗、定向、菜单式等精准培训,对“两后生”开展2—3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对务工青年开展3个月左右就业技能培训和劳务品牌培训,对在岗务工人员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对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开展创业培训,加强对创业和技能带头人的示范培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立人社局门户网站,为贫困村、贫困户及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书”制度。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机制,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人。强化劳务输转,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提高移民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每年开展劳务技能培训1000人以上,到2015年,新增“两后生”培训实现全覆盖;到2017年,贫困乡村农业实用技术普及和所有劳动力技能培训实现全覆盖,使每个贫困户至少有1名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年均输转劳动力1.3万人次以上,实现劳务收入1.3亿元以上。 (张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