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洛阳记
出发时,我没想我一下子走那么远。晚上还在就着酒意数太白山下汤峪镇的灯火,翌日下午二时半,我已站在洛阳城被六月的阳光烘烤的街头。我和洛阳是否有一种内心的潜在约定?因为在我的行程里并没有去洛阳的计划和打算。一切都来得那么突兀,却又那么自然。我想这就是缘,和一个地方相遇的缘。如果放在一百年或者几百年前,从我居住生活的小城天水出发,不管是骡车还是马车,我想以现在是一个教书匠的身份,在那时,也最多是一个书生了,能用得起的,也就是牛车吧,若要到得洛阳,大概也要数月时间了。如果真是那样,我还有没有在一个人行走的瞬间会突然产生去洛阳的想法呢?肯定是一个未知数。而那一晚让我决意去洛阳,要与洛阳结缘的情由是什么呢?我知道,最明确的是龙门石窟,是卢那舍大佛的东方式微笑,是艳绝天下的牡丹花,是横绝千年中国历史的女皇武则天?而我内心又异常清楚这不是全部。
在这样一个快的时代,我更欣赏慢下来的行走。所以我尤其厌恶旅行社式的行走——“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回家什么都不知道。”——这样的行走没有内心,没有自我,更无法让人对一个地方产生能触及到内心的认同和更为真实具体的认识。就如同你看见了一个人,你知道了他的长相身高服饰,但你并不能知道这个人有什么脾性爱好,乃至可以与你以心换心的人生故事。所以我欣赏的行走是最好一个人,背着行囊来了一个地方,找好一个干净而又静僻的小旅馆住下来,在养好精神的清晨或黄昏,只身把自己混入当地各色的人群里,走着,看着,听着,且在内心一点点感知并印证着。这样的勾留或三五日,或七八日,等他身上终于有了当地人的气息和味道,他又背起行囊,悄然离开。我想我爱以这种方式来感知和我有一种冥冥前缘的洛阳。
六月的洛阳街头,红若火焰的石榴花接替了美艳的牡丹花。我并没有多少遗憾。牡丹花是洛阳城的代表性名片之一,它虽美艳绝伦,雍容华贵,却不是养在闺中人不识,也是中国大地上的平民之花。因为每年谷雨前后,我所在的西北小城南山一带,上百亩的牡丹花竞相开放,引得小城的男女老少络绎不绝去驻足赏春,如同小城人的一个节日。而最令我心动并为之神往的,便是洛阳城的另一张名片“洛阳水席”了。我并不是一个饕餮之徒,但到得一个地方,如果不将能代表当地的特色食物放进自己的口中、胃里去咀嚼品味、珍藏,又哪里可以让自己身上能染上一个地方的气味呢?
初闻洛阳水席,以为是常见的流水席,即在婚丧娶嫁的筵席上,客人随到随上菜肴,没有统一固定的时辰。等真正开始品尝洛阳水席,才发现是我误听误解,真所谓耳听成虚了。洛阳水席十六道菜,除正菜之前的四道凉菜不算,每道菜都是带汤水,而且是吃完一道再上一道,如不断的流水,此水席之谓也。兄长王若冰说,洛阳水席风俗有类小城天水饮食,天水传统菜肴老三篇中杂烩、酸辣里脊都是带汤水的。在这里,我不想深究洛阳水席和天水传统大菜之间有相同处的原因?我只在意洛阳水席为何多汤多水?在品尝洛阳水席的首道菜,也是洛阳水席中具有王者身份的“洛阳燕菜”上,我似乎觑得了些端睨。
“洛阳燕菜”是被千古女皇赞许并钦点过的菜肴,它精致、华美,摆于眼前,如一件令人唏嘘的艺术品,不敢下箸。而其主食材竟然普通得能令我大跌眼镜:秋天经霜了的白萝卜。“洛阳燕菜”成为其王者身份的原因自有它本身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作为支撑,我不再赘述。除此,洛阳水席的食材无一名贵,都是来自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比如萝卜、粉条、红薯等,于此我想我已经隐约地捕捉到了洛阳水席真实的成因。
古都洛阳,虽近5000年的文明史,1500余年的建都史,古有“八关都邑,八面环山,五水绕洛城”之说,也素有“九州腹地”、“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称,更兼扼黄河望伏牛,镇虎牢据崤函的地理大势,使得洛阳有“山河拱戴,形胜甲于天下的自然美景。”但因它处于豫西盆地,人口密集,不足的田亩要养活过量的人口,吃饱饭不受饥填饱肚子也就成了人生的头等大事。在菜肴和饭食中多加汤水,也是吃饱饭的一种智慧:活下去的智慧。我的童年时代是上世纪60年代,祖母和母亲正是以这种方式呵护和温暖了我的胃。而经历过不止一次大饥饿的祖父在70年代末乡村的日子渐好起来时还不忘训戒:忙时吃干,闲时喝稀。这样上顿下顿白面饭,要遭罪。返回小城天水的路上,我和兄长王若冰在杨陵街头吃醮水面,当一条条裤带状的面条被捞在盆中端上桌,配以鲜绿的山野菜,不由人胃口大开。我们两人就着西红柿鸡蛋的醮汤碗,每人吃完了五根裤带面而且可以一口汤都不喝,鼓着饱胀的胃囊,吁一口带着关中麦面馥郁之香舒坦之气,我想八百里秦川的吃法这样霸气,也是地理和物产所赐予的,洛阳亦然。我终于理解洛阳水席的内涵了,虽然它现在是洛阳的名片,但它的本质却是平民味道的,有浓浓的炊烟味和灶房锅台的气息,正是这温暖的汤汤水,千百年来,养护了不能以数计的洛阳百姓饥寒的胃,从而让他们在哪怕生存的绝境也坚韧如常,期冀着有一天日子会开出牡丹一样的花来。这便是我和洛阳冥冥之缘的命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