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党员带动 精准发力 一年减贫100万人

21.01.2016  19:52

我省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创新基层党建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将“支部+”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发展优势,选拔1000多名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挂职“第一书记”,带动贫困村民致富。

眼下是农闲时节,而宁县盘克镇前渠村却是一片忙碌景象,村党支部带着森园春合作社的村民们正在热火朝天地挖运着苗木。村民许海峰家的2000多株苗木被客商选中,销往银川。

前渠村以前是宁县最贫困的村之一,2010年的人均纯收入还不到800元。为了找准适合村里发展的产业,村党支部结合村情,带领部分党员试种苗木,试栽成功后推广给全村群众。

在产业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供、管、销一体化模式,党员既是合作社社员,也是产业发展的先行者和志愿者。

在这种新模式的影响带动下,前渠村64户贫困户培育各类苗木170余亩,80%的贫困户也因发展苗木而实现了精准脱贫。

这种把基层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的模式,使政策上的优势和经济上的优势合二为一,在推进基层党建创新的同时,也促进了现代农业的产业升级。

“支部+企业+贫困户”、“支部+党员能人+贫困户”,我省积极推进鼓励村级党组织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和各类产业协会,通过“外引”和“内训”相结合,提高基层“两委”班子服务精准扶贫力量。2015年我省启动“千名干部挂职精准扶贫行动”,从省市两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1099名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挂职“第一书记”,并把他们全部调整到建档立卡贫困村;将2015年选聘的998名大学生村官全部分配到建档立卡贫困村。在党员和党组织的带动下,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8%,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2个百分点。

十三五”前两年,我省每年还将脱贫100万人以上,后三年抓好巩固提高和冲刺扫尾工作,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

记者:甘肃台,杨德灵,仲文静,梁镇云,陈德强,庆阳台慕玉娟

甘肃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