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开放对博物馆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20.05.2015  05:18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记者从甘肃省博物馆了解到,进入“免票时代”之后,博物馆从“高冷”走近普通百姓,2014年全年省博的参观人数已达160多万人次。在类似春节等节假日高峰时期,省博每天参观接待观众平均七八千人次左右。

    2008年1月23日,中宣部等四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免费开放,对于那些暂时不能完全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也要实行低票价政策,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中宣部等四部门文件中明确提出,博物馆免费开放有利于完善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履行教育功能,有利于发挥博物馆和纪念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社会价值,有利于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推广。当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宣布,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今明两年将全部向社会公众开放。

    博物馆从买票参观到免费开放,是博物馆向公益性的回归,确实堪称划时代之举,能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科学文化普及服务功能,对改变社会风气,对国民素质的提高都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并且,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可以使博物馆更加融入社会,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对博物馆本身的发展、博物馆整体事业的发展非常有意义。

    当然,同样是免费开放,与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的西方博物馆相比,我们的博物馆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免费开放以来,很多博物馆都面临着安全性、公益性、经营性如何相协调的问题。免费开放之初,不少博物馆一下参观人群剧增,对展品、展区安全造成很大压力。不过,经过几年来的实践,这个问题已经通过预约制得到很好的解决。

    现在,免费开放带给各个博物馆的压力主要来自经营和管理方面。虽然因免费开放而增加的运转经费,国家财政按照东部20%、中部60%和西部80%的比例进行补助,但单纯靠财政补助显然难以使博物馆的运作经营获得良性循环。此外,免费开放后,如何提高服务水平和如何提高管理水平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展品布展和内容一成不变,也缺乏相关专业服务。博物馆的机构配置行政化、管理机关化,守摊子、完全依赖财政拨款的现象还相当普遍,严重影响了博物馆自主决策、监督、激励等功能的充分发挥,削弱了博物馆自我造血、自我壮大的能力。

    事实上,免费开放不仅仅是参观人数有了大幅度提升,在软硬件管理上也对博物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功能、服务上体现“高大上”,同时还能保持免费开放接地气的亲和力,这些问题都需要以开放性的改革思维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