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李克强“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动力”
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天津考察调研。去年底,李克强曾到天津西于庄看望住房困难群众,要求加快改造这片天津最大的棚户区,并承诺一年后再来。时隔9个月,李克强如约来到该棚户区迁建施工现场。李克强说,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动力。棚户区是历史的欠账,也是城市的“疮疤”,要一茬接一茬干,抚平这个“疮疤”,兑现党和政府承诺,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2014年9月13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民之所望是我们施政所向。要牢记责任使命,增强忧患意识,敢于担当,毫不懈怠,扎实有效解决问题,决不辜负人民的厚望。”这是作为一个大国政府总理的亲民情怀和责任担当,也是向全党全国作出的郑重承诺。李克强总理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加大棚户区改造,推动简政放权,让改革红利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一次次的发声,一项项的改革,一件件的实事,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更坚定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人民赋予重托,奋斗创造未来”,“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动力”,这是正确的政绩观更是浓浓的民生情。
牢记群众需求,才能不偏离“正轨”。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服务群众,首先必须了解群众的需求,知道群众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特别要关心、知晓困难群众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政策制定、措施落实、施政理政不迷失方向、不偏离“正轨”。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更有着无尽的需求和期盼,要想集中民智、汇聚民力,首先必须知民需、晓民望。只有牢记群众需求,始终将群众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使我们的执政行为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不了解群众的需求,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迷失方向、偏离“正轨”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牢记群众需求,才能“铁肩担道义”。有道是,在其位,谋其政,担其责。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排忧解难,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而要能够真心实意地解民忧,必须诚心诚意地听民声、察民情、知民需。只有牢记群众需求,才会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和责任有多重。人民群众,特别是生活在棚户区中的困难群众,渴望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分享到更多深化改革的红利,这是群众的需求和呼声,作为党和政府必须将群众的需求牢牢地记在心上,明确政府责任担当,并采取有力措施,把改善民生的举措落到实处,不断满足群众的需求。“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党和政府向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而言出必行,有诺必践,才是责任担当。只有“铁肩担道义”,才能“妙手著文章”,也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赢得群众的支持和点赞。
牢记群众需求,才能坚决反“四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党风政风以及干部作风,能不能始终保持风清气正,取决于党和政府以及干部有没有始终做到一心为民,或者说有没有牢记群众需求。记住了这一点,便会心无旁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也便失去了滋生和蔓延的土壤。群众有不断攀升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就要求党委政府、党政官员不断地完善自己、革新自己、提升自己。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干部就要过苦日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以“三严三实”对照自己,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问题,不断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践行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且要一茬接着一茬干,一任接着一任改,以作风的新转变换来群众的新生活、满足群众的新需求。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是群众的需求,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需求越高,动力越大。要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坚持并牢记“群众的需求是我们的动力”,便会始终夙夜在公、躬身为民,让利于民、造福于民、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