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高校成陇原文化发展强效催化剂

05.04.2016  10:57

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增长空间、提升空间还很大。要下大功夫挖潜增效、做大做强全省文化产业。”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在年初的全省文化产业大会上说。

致力于建设文化大省的甘肃,计划到2020年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和西部现代文化创新的新高地。但目前“没有真正把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高校的智力支持是转化的有效催化剂。

成立于2014年的甘肃文化翻译中心,依托兰州城市学院外语人才和学科专业优势,先后翻译了纪录片《河西走廊》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暨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简介》等,甘肃省文博会等大型节会的口语、文字等内容的交流翻译,也均有该中心负责。

继兰洽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节、嘉峪关国际短片展后、公祭伏羲大典等重大节会外,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成了甘肃文化战略平台上的重头戏,这个“一带一路”建设中唯一的国家级对外文化交流平台将语言文化的交流推上了至关重要的位置。

甘肃文化翻译中心顺势启动了《走进敦煌》系列丛书四本图书《丝路明珠—敦煌》、《遗响千年—敦煌的影响》、《箫管霓裳—敦煌乐舞》、《艺苑瑰宝—莫高窟壁画与彩塑》的英文及俄文翻译项目,并着手编纂英汉对照敦煌文化术语大辞典和文博会窗口行业从业人员英语培训教材《敦煌生活英语一本通》,为迎接国际国内嘉宾、推进文化交流合作做足了准备。

除了以敦煌为创作要素的文化产品,集聚了全省70%旅游资源的农村一直是文化产业开发的薄弱地带,加快这些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实现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助推甘肃脱贫攻坚的有效手段。

每年寒暑假,兰州城市学院的师生都会深入到民间文化繁盛的街道、农村,挖掘极富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先后采录整理了皮影戏、迟哥昼、永靖傩舞戏、甘南祭祀歌舞戏、陇南玉垒花灯戏、兰州鼓子、永登、榆中社火、秧歌、等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发表论文数百篇,并建立了首个传播陇原戏曲文化艺术的网页“甘肃戏曲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积极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此外,兰州城市学院还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设立了玉垒花灯戏的研究基地,抢救整理了不少频临失传的地方戏剧本,也让群众自娱自乐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增添了不少亮色。

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发展文化产业不可避免地要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始终把文化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坚持把保护作为开发建设的第一原则。”王三运指出。

语言和文字是交流传播的重要媒介,倘使旅游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被外来文化过度浸染,那其承载的艺术内容也会随之变味。2004年成立的甘肃方言研究所,就是立足本土、依托高校,用以传承保护语言文化资源的机构。成立至今,已形成了西北方言调查研究、西北方言文献研究、甘肃社区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西北方言词汇训诂、西北民俗文化研究五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莫超教授等先后主持了“语言接触视域下的河州方言形成和演变研究”、“近代西北方言文献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研”、“民族融合地区(兰州)地名训诂”等4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7个教育部项目,在较短时期内迅速成长为全国有影响的方言研究基地之一,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化资源。

甘肃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要持续提升高质量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依托高校的强势学科,将本地文化资源与高校智力资源有效对接,才能让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可持续发展。(光明网通讯员杨甜 光明网记者宋喜群)

原文链接: http://difang.gmw.cn/gs/2016-04/03/content_195572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