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脱贫攻坚捷报频传

13.12.2016  17:20

【“十三五”开局看信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更关键的是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2015年11月底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

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首次超千亿元,全国派出12.8万个驻村工作队进驻贫困村,54万多名驻村干部助力脱贫攻坚……一年来,全党全社会合力促脱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地生根,脱贫攻坚战首战之年捷报频传。

合力:重拳出击直指“硬骨头

5年脱贫攻坚,第一年的作为至关重要。这场攻坚战,堪称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最后的战役”,要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面对5000多万贫困人口,中央和各地重拳出击,迎难而上——

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办法》《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强顶层设计,奠定了脱贫攻坚成效的政策基石;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贫困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各地党政主要领导不仅挂帅,而且出征,真正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工作抓在手上。全国上下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压实责任,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喜人局面;

中央和各地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将更多的资源投向贫困地区。今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创历史新高,第一次超过1000亿元;

东西扶贫协作不断深化,东部共有9个省(市)和9个大城市对口帮扶西部10个省(区、市)以及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和四省藏区,中央层面共有320个单位对口帮扶592个重点县。

一系列措施和部署表明,“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的大扶贫格局日渐形成。

精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确保减贫1000万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精准。

首战之年,各地脱贫着眼精准、聚焦精准,取得明显进展——为做到扶持对象精准,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全国动员近200万人参与,共剔除识别不准的贫困人口929万人,补录807万人,建档立卡指标体系逐步完善;为做到项目安排精准和资金使用精准,财政部门改革扶贫资金分配方式,审批权限进一步下放到县;为做到因村派人精准,全国共向贫困村选派驻村工作队12.8万个,派出驻村干部54万多人,健全驻村干部管理机制;为做到措施到户精准,各地坚持因地制宜、因户因人施策、分类扶持,采取多种形式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为做到脱贫成效精准,开展2015年扶贫开发成效试考核,委托科研机构开展第三方评估。

为确保2020年如期脱贫,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了精准脱贫的具体路径——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各地瞄准贫困村、贫困户,对症下药,取得积极进展。

428个县开展电商扶贫试点,在缓解农产品卖难、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方面成效明显;2.26万个贫困村开展旅游扶贫试点,好风景带来好“钱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成为脱贫攻坚“标志性工程”,截至10月底,项目开工率达99.4%,已有46万贫困人口“挪穷窝”,后续的“换穷业”“拔穷根”及时跟进……“随着‘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全面推进,今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能够实现。”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信心满满地说。

创新:机制改革为扶贫注入一池“活水

塞上初冬,宁夏盐池县古峰庄村村民吴佩军一大早起来忙个不停,给300只羊添水喂料。这户老少三代八口之家,已得到各种扶贫贷款21万元,今年收益十几万元。

吴佩军能够走上致富路,源于宁夏创新实施的“千村信贷”工程,通过捆绑农、林、水等政府多部门的项目资金作为扶贫基金,以互助社出面担保为基础,10倍放大贷给农户,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

盐池的探索并非个案。今年以来,各地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新业态扶贫成效明显——在重庆,“乡村旅游+扶贫+电商”成为贫困群众增收新动力;在甘肃陇南,率先开展的电商扶贫试点风生水起;在湖南,创新推行的资金跟着穷人走等“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让贫困户得到实惠;在山东,村级设立的“扶贫车间”正在推动贫困人口实现家门口就业……各地一系列创新举措正在成为推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动力。

此外,各地还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生态保护脱贫、公益岗位脱贫等新途径,重点研究解决项目周期长不利贫困户及时获益、市场波动造成的贫困户获益难以保障、收益分配“扶懒不扶勤”等问题,进一步完善资产收益扶贫的制度设计和路径选择。

责任压实,方法精准,形成合力。开局之年,脱贫攻坚战进展喜人,首战首胜可期。然而,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脱贫时间层层加码,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激发不够,对贫困户稳定脱贫、长远发展着力不够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下一步要对症下药,务求解决,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战的既定目标。”刘永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