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实施精准扶贫 决胜全面小康

13.06.2016  18:07

未来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精准扶贫,包括“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全面落实这些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选派第一书记到贫困村任职,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总结多年经验,扶贫工作应注重做好以下几件事。

实施精准扶贫必须精准到户。要把目前尚未脱贫的农户调查清楚,摸清贫困原因,一户一户地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办法。如果贫困家庭有青壮年劳动力,那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这些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目前城市最缺的工种是家政服务、医疗护理、物流快递、建筑施工、饭店餐饮、环卫清洁等,农民工的年均收入已接近4万元。如果贫困家庭缺乏青壮年劳动力,但仍有老弱劳动力,可帮助其发展畜牧养殖业。如果是因病因灾致贫,则应给予救济补助,完善医疗保障和各类保险。总之,经过30多年改革发展,脱贫的条件比过去要好得多,致富的门路也比过去多得多。只要找准原因,在各方面的帮助下,迅速脱贫是可以做到的。

培育本地优势特色产业。贫困地区一般自然条件比较差,但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总有赖以生存发展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自然条件不好的地方也找到了适宜本地发展的特色产品和产业。如宁夏在沙地上种植葡萄、枸杞;新疆利用滴灌种植香梨、大枣,大面积种植长绒棉;贵州在荒山上种植药材、茶叶;陕北退耕还草、舍饲圈养,发展畜牧业,大面积种植苹果;沂蒙山区搞小流域治理,恢复生态,发展林果、畜牧养殖和石材业;等等,都培育出本地的优势特色产业,找到了致富门路。

重视智力扶贫和技能培训。“扶贫必扶智”。帮助贫困地区发展,重点应放在教育上,特别是职业教育。要搞好基础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从小学高年级起就实行寄宿制,将学生适度集中到条件较好的学校学习,并免除各种费用。这是最根本的扶贫措施。一个家庭有一个在城镇第二、三产业稳定就业的人员,全家脱贫就有了保障。职业教育应面向全体青少年和成年劳动者,使每个劳动人口都能学会一门专业技能,找到一个收入较好的工作。

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的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应当继续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特别是要积极运用PPP模式,吸引社会投资和银行贷款,投入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云南、新疆、内蒙古等边境地区,随着国际互联互通项目的进展,一些重要口岸可以设立自由贸易区,形成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使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尽快富裕起来。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中的领导作用。战胜贫穷是一项艰巨而又伟大的事业,各级党组织应充分发挥坚强领导作用,党员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许多地区脱贫致富的经验证明,“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有的基层党支部努力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现在农村年轻党员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了,村里缺少年轻人,怎么办?应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大农业,吸引和动员高素质的劳动力特别是党员回乡创业。农村人口减少是必然趋势,但决不能搞成老人农业。在这方面,荷兰有着成功的经验。荷兰人均只有1.3亩地,通过发展合作社,搞花卉、肉奶等高附加值农产品,扩大农产品出口,25万农业劳动力,去年出口824亿美元,人均创造农业增加值4万多欧元。包括贫困地区在内,我们要使农业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村居民收入逐步赶上和超过第二、三产业的收入,在发展农村经济中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

(作者:郑新立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执行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