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彰显敦煌文化的“国际主题”

07.12.2015  11:38

  敦煌,丝绸之路最耀眼的一颗明珠;敦煌文化,丝路文化最辉煌的一朵奇葩。作为敦煌文化的守护者、研究者和传播者,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对近日由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在我省举办的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有着怎样的理解、期盼与设想?近日,记者专访了王旭东。

  问:敦煌文化与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有何关联?

  答: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本身就是我省立足区位优势和敦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又一重要举措。敦煌研究院以敦煌文化为研究对象,文化博览会以敦煌文化为基石,本就密不可分。

  同时,敦煌佛教石窟艺术,绵延千年,内容丰富,数量巨大,其艺术成就既继承了本土汉晋艺术传统,吸收了南北朝和唐宋艺术风格,又不断接受、改造、融合印度、中亚、西亚的艺术风格,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佛教美术史的发展历程,记载了中国与西域艺术交流的历史,对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都有重要的意义。而文化博览会则以“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为宗旨,以丝绸之路精神为纽带,以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合作为主题,以实现民心相通为目标,着力打造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的国家级文化博览会,成为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撑。古代敦煌文化与今天的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根茎脉络上有着扯不断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问: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举办对敦煌研究院有何影响?

  答:我省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举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这是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的重大构想,必将成为中国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也必将成为传承和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绸之路精神的重要纽带,更为未来在“国际化”的敦煌研究院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将在先辈们开创的敦煌石窟保护事业的基础上,进一步保持并扩大国际国内合作的力度,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胸怀,把保护、研究和弘扬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在敦煌石窟保护方面,将逐步从抢救性保护过渡到预防性保护的新阶段,在风险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敦煌石窟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同时加快“数字敦煌项目”的实施,全面真实地保存石窟及其壁画彩塑。同时也要把文物保护技术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经验主动辐射到丝路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中去。

  在敦煌学研究方面,我们将以“数字敦煌资源库”建设为基础,充分分享敦煌石窟的数字化资源,将其开放给包括敦煌研究院学者在内的国际学术界进行研究。同时,还将积极主动地吸引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关注敦煌、关注敦煌石窟研究,把敦煌和敦煌石窟放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对其开展全方位、多学科的研究,充分挖掘这一人类珍贵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当今世界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之间的文化交流、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与共存作出贡献。

  敦煌文化的国际化属性决定了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必须走国际化之路,敦煌研究院应成为一个敦煌学研究和文物保护研究的国际平台,为国内外学者提供研究条件,让他们与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一路前行。我们也将创造条件,将自己的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送到国际上的相关大学、博物馆和研究机构进行交流访问。

  在弘扬敦煌文化方面,我们将在全面保护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把敦煌文化艺术推向社会,让这一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为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文化交流互鉴做出贡献。一方面要做好游客的接待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通过敦煌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活动,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敦煌文化。

  此外,敦煌研究院一方面将充分发挥敦煌学“国际显学”的地位和作用,利用我们在敦煌学研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敦煌美术临摹和创新、国际合作经验等领域的优势,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和凝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关注敦煌、朝圣敦煌,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有效彰显博览会的主题。另一方面将采取主动走出去的办法,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文物保护合作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为增进人民友谊、促进民心相通作出应有的贡献。(记者施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