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自行车的人你太不长眼了

17.11.2014  04:09

    有报道说,江西日报记者余红举发现自己的自行车被盗后立即报警,还找到了周边视频信息。但警方却一再表示,“视频模糊,找回困难”,并建议他自己到旧货市场寻找。无奈之下,余红举通过微博公开致信南昌市公安局局长,质问谁在纵容小偷?随后,当地公安部门回应称:正马不停蹄披星戴月在处理。

    需要说明的一个细节是,这位记者在微博上公开致信,不完全是为了自己。因为丢车之后,他还参加了南昌市政协“平安南昌”建设专题协商会。会上的消息是南昌现有电动车160多万辆,90%以上被偷盗过,有的反复被盗多次。

    对于中国的城市市民来说,丢失一辆自行车或者电动车是很平常的事,大家的心态也非常统一:自认倒霉,警察是指望不上的。当然,这么说也不对。比如说,两年前,日本环球旅行者河源启一郎的自行车在武汉被盗,警方仅用3天破案,将被盗自行车连夜完璧归赵。公众普遍的感受是,几乎家家都有自行车被盗,但立案后享受侦查待遇的很少。连河源启一郎本人也公开揶揄,中国警方对外国人比对同胞要热情。而《人民日报》的评论则是:“(丢车频繁)顽症的久治难愈,恐怕也和某些行政权力对普通人权益的漫不经心有关”。想想也是,哪一回,警方能像寻找河源启一郎的自行车那般热心?谁又见警方公布过自行车被盗的破案率是多少?

    警察为何不愿意破小案子,而愿意破“命案要案”呢?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舆论和警察考核的引导作用。相比于小案子,公安部门提出了“命案必破”的要求,却不是凡案必破;破了大案,社会褒扬,单位奖励,优先提拔,俨然就成了英雄,破了小案,往往认为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受关注;对于大案,往往争取到专项经费,或者有很高的“悬赏”,而小案,则什么奖励也没有。二是因为案件难度问题,小案看似简单,但破案未必容易,有时候比“命案要案”更加难破。在目前警力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公安部门往往没有把重点放在小案上面,警察也因为在大案和小案上付出后的收获差异太大,而不愿意在小案子上花时间。但是“怨不在大,可畏惟人”。绝大多数人一生都遇不上什么“大案要案”,需要公安机关提供公权救济的,往往也只是些“小案子”。这些案子也是公民感受这个国家司法公正的窗口。小马飞刀以为,只有当全社会都能够自觉地来维护一个公民的正当权益时,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正当权益才能得到维护。

    一辆自行车的命运,某种程度上也是劳动者是否拥有足够体面和安全感的一面镜子;每一个失车人的故事,都是衡量社会文明水准的一根标尺。在这个考题上,警方的成绩显然是不合格的。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