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运做客人民网:用“四个全面”引领甘肃各项工作

10.03.2015  10:25

    用“四个全面”引领甘肃各项工作

    王三运做客人民网在线访谈实录

    2015年3月9日19:00,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用‘四个全面’引领甘肃各项工作”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人民网两会视频访谈。今天做客我们演播室的嘉宾是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王书记,您好!欢迎您。

    主持人:因为我们都知道,您经常上人民网,关注人民网网友给您的留言,而且您经常会第一时间作出反馈,给他们回复,所以这对我们的工作来说也是特别的受鼓舞,在这里能不能请您跟我们人民网的网友打个招呼,问声好。

    王三运:这都是我应该的。人民网的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再次欢迎王书记。从去年的12月到今年2月,短短2个月时间内,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1次阐述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问题,这让“四个全面”一时间成为了非常热的新提法,第一个问题特别想问您,如何领会“四个全面”的重要内涵?

    王三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以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阐释了一系列治国理政、兴党为民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我们提供了前行的思想灯塔和行动指南。特别是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鲜明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既是引领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纲领,

    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对“四个全面”体会最深刻的,主要有五点:

    第一,布局上的渐进性。这“四个全面”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探索实践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又提出全面从严治党。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四个全面”是一个循序渐进、越来越清晰的展开过程,充分体现了“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二,体系上的完整性。整体看,“四个全面”统一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远景目标;分头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事业发展的近景目标,其他三个全面作为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保证服务于全面小康,这“四个全面”相互依托、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有机联系、彼此贯通的顶层设计。我们贯彻中央精神、推动事业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完整地把握“四个全面”,哪一个都不能偏颇。

    第三,重点上的导向性。习总书记提出小康、改革、法治、治党“四个全面”,我感到扣准了当前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就是要引导各级聚焦解决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的突出矛盾;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动力源泉,就是要引导各级聚焦解决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深层矛盾;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路径选择,就是要引导各级聚焦解决人治传统根子深、法治能力不适应的现实矛盾;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根本保证,就是要引导各级聚焦解决“四风”现象蔓延、腐败形势严峻的紧迫矛盾。所以,我感到,“四个全面”的提出源于新形势下我国发展的实践要求,是基于矛盾的逻辑、问题的逻辑、实践的逻辑。

    第四,立场上的人民性。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两年多来,习总书记足迹遍及甘肃等20多个省区市,关注牵挂的是亿万人民的小康生活,奔波谋划的是当代中国的发展大计。可以说,“四个全面”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每一个“全面”都与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都与群众的生计密不可分,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的宗旨意识、厚重的为民情怀。

    第五,理论上的创新性。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创新进入新常态、社会治理进入新常态、从严治党进入新常态,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亟需理论创新的历史节点,迫切需要更具针对性、引领性的顶层设计来指引事业发展。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推进“四个全面”都有深刻的判断、重大的论述、明确的要求,使“四个全面”构成了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处处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深化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为我们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披荆斩棘、大步前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

    主持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全面从严治党的强化之年,您认为“四个全面”在现阶段被提出有怎样的意义?

    王三运:前面讲了,现阶段提出“四个全面”,是实践发展所需、时代要求所需、人民呼唤所需、理论创新所需,这四个方面不仅是党的工作的战略布局,也是党的理论的重大创新。我感到,中央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至少有这样三个作用:

    第一,前进方向上的战略指引作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方向都是第一位的问题。“四个全面”的提出,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统一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对于推动党的各项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二,凝聚共识上的思想统一作用。“四个全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现在,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四个全面”宣传阐释好,让“四个全面”进一步深入党心民心,发挥其作为思想武器的巨大威力,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第三,落地生根上的督促见效作用。“四个全面”既明确了前进方向,也指明了实践路径。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当前事业发展的宝贵时期,按照中央明确的要求,在谋小康之业、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执政之基上争创新业绩。

    主持人:具体到甘肃的工作,将如何在实践中做“四个全面”的践行者?

    王三运:我们将着重抓好这样四个方面:

    第一,在全面小康建设上重视抓好两大行动的融合推进。甘肃建设全面小康,短板和难点都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针对这一问题,这两年我们在全省组织实施了“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已经见到了显著成效。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导向不变、频道不改、重点不移,把两大行动有机融合起来,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具体措施,持续、深入、扎实、有效地抓好推进,更好地牵引和带动全面小康建设。

    第二,在全面深化改革上重视抓好正确方向、问题导向、为民取向的贯彻实施。把握好正确方向,就是着眼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把中央《决定》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穿到我省深化改革的方方面面,高质量完成中央规定的改革动作。坚持好问题导向,就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改革要从具体问题抓起”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审视全省“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实际,找准体制机制障碍和突出矛盾短板,有的放矢深化改革。体现好为民取向,就是紧盯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扭住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和事项谋划改革,把那些对老百姓有益的改革工作全力以赴推进好,进一步增进群众福祉、赢得群众支持。

    第三,在全面依法治国上重视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头。围绕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认真落实习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通过抓好“四个一”,即制定一套科学务实的教育培训规划、编写一套系统管用的法治培训教材、提出一套推进法治的干部考评制度、健全一套政法系统的进入把关机制,培养更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影响和带动法治甘肃建设。

    第四,在全面从严治党上重视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落地生根。对贯彻从严治党要求、落实主体责任,省委始终是高度重视的,专门召开省委全委会议,制定出台了相关《意见》,明确提出在全省实施“3783”主体责任体系。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细化实化落实主体责任体系的措施和办法,真正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责任田”种好,为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主持人:在今年甘肃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2014年甘肃省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8个贫困县为主战场,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共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8.32亿元,全省减少贫困人口140万人,扶贫攻坚成效显著,能否通过解读这些数字给我们介绍一下甘肃的扶贫攻坚情况?

    王三运:这组数据折射出两方面的信息:一个是,甘肃的扶贫攻坚任务艰巨而繁重;另一个是,甘肃的扶贫攻坚正在有力有效地推进。

    扶贫攻坚任务艰巨而繁重,是因为我们有58个县被纳入到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加上17个“插花型”贫困县,占全省86个县市区的87%,充分反映出我省的贫困覆盖面之大。具体来说,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2012年全省有贫困人口692.2万、规模为全国第7,贫困发生率达33%、居全国第2。尽管近两年我们大力实施扶贫攻坚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去年底贫困人口仍高达412万,农民人均纯收入依然位居全国倒数第一。

    扶贫攻坚正在有力有效地推进,是因为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举全省之力、集各方之智,深入实施扶贫攻坚行动。2012年以来,全省共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35亿元,实现了10个县区整体脱贫,摘掉了3874个行政村的贫困帽子,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33%下降到19.8%。扶贫工作成效集中体现在“四个明显”:一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累计新修通村道路2万多公里,解决了45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41万户、易地扶贫搬迁6.1万户30.5万人;投入农民技能培训资金10亿元、培训农民334万人次。二是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累计投入产业培育资金344亿元,草食畜牧业、现代制种、特色林果、中药材和劳务输出等富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递增15.3%、13.3%、12.3%,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三是资金短缺制约明显缓解。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实现了58个贫困县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全覆盖,创新和实施了双联惠农贷款、农民资金互助社、农户小额信贷等50多种金融产品,去年底全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4142亿元、增长24.3%,其中“双联惠农贷款”153亿元,受益人口达730多万人。四是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强化。实现贫困地区村两委办公场所、村级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新建公共卫生室5007个、文化活动室5064个、村民文化体育广场370.65万平方米,修建农村养老院1132个,146个贫困村建成了美丽乡村,2042个贫困村建成了整洁村。

    主持人:您有一句著名的话:甘肃要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拖全国的后腿。但在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甘肃,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甘肃省都进行了哪些探索?

    王三运:2013年春节前夕,习总书记视察我省时明确要求,要“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甘肃在全面小康建设上不拖全国的后腿,既是我们必须承担起来的政治任务,也是全省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把深化扶贫攻坚作为牵引全面小康建设的龙头和牛鼻子,作为民生工程、政绩考核的重中之重,融合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全力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就“1236”扶贫攻坚行动来说,习总书记在视察甘肃作出重要指示后,我们结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扶贫攻坚行动”,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即紧紧围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这“一个核心”,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两个不愁”,强化扶贫对象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力争在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等方面实现“六大突破”。

    这“六大突破”是我们确定的攻坚重点,既抓住了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亟需破解的瓶颈制约,也切中了脱贫致富亟需解决的要害问题。具体来说,基础设施建设突破,主要是以路、水、电、房等为重点,加快向贫困村延伸、向薄弱环节倾斜、向更高标准迈进,确保到2015年底全部解决贫困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16年实现户户通电和动力电到所有贫困村,到2018年所有贫困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班车,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住无危房。富民产业培育突破,主要是突出资源禀赋特色,实施“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努力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加速乡村旅游业发展,促进劳务经济做优做强,力争到2016年底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劳动者有增收技能的目标。易地扶贫搬迁突破,主要是把易地扶贫搬迁同新型城镇化、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采取多样移民方式,切实稳固后续保障,力争到2017年对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农户实现应搬尽搬。金融资金支撑突破,主要是加快创新金融产品,积极构建多元化金融扶贫资金供给保障体系,力争到2016年底实现金融机构对空白乡镇全覆盖,并逐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保障的能力和水平。公共服务保障突破,主要是把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作为重要任务,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切实织好网、兜住底、促公正,力争到2020年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能力素质提升突破,主要是按照多层次、广覆盖的要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就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来说,我们从2012年初开始组织开展了这一行动,由省市县乡1.5万个机关单位、40多万名党员干部对口联系1.6万个贫困村、67万户贫困户,内容是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等“六大任务”,目标是打造机关作风转变的形象提升工程、教育培养干部的能力锻造工程、造福人民群众的德政民心工程等“三大工程”,实施3年来收到了一举多得的叠加效应。目前,全省已有1.27万个双联单位与1.26万个双联村党组织结对共建,选派2234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组织挂职,帮助调整充实联系村两委班子4374个;帮办实事67万多件,解决群众急难问题44万件;调处农村矛盾纠纷27.8万件,化解3600多件积案,全省信访总量下降了16.7%,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上升。

    主持人:习总书记提出过“精准扶贫”的工作要求。今年年初,习总书记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就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好县域经济发展等问题与参加会议的市县书记开展座谈。2015年,甘肃省在实施精准扶贫和县域发展上都有哪些布局?

    王三运:习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并就实施精准扶贫、抓好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及时召开省委常委会议传达学习了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实际作了初步的部署。春节刚过,我们又专门到交通、水利、扶贫等部门调研,并召开扶贫开发座谈会,就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我省扶贫开发作出了进一步的安排部署。总的考虑,就是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统筹推进“四个全面”中谋划布局,以实施精准扶贫为抓手,以发展县域经济为依托,不断加快扶贫开发进程。

    在实施精准扶贫方面,主要是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力促双联行动和扶贫攻坚行动深度融合,推动扶贫政策向贫困片带聚集,帮扶资金向贫困村和贫困户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聚合。具体工作中,要抓住“六个发力重点”,在“六大关键要素”上力求精准:一是抓住建档立卡、挂图作业这个重点,在对象上力求精准。全面摸清6220个贫困村、129.2万贫困户、412万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和脱贫门路,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五清”,实现有村情档案、有问题台账、有需求清单、有村级规划、有帮扶单位、有脱贫时限“六有”。根据排查摸底情况,绘制特困片带和贫困村分布图,每年选择100个特困片带、1000个贫困村,实施“百片千村”扶贫攻坚示范工程,定点脱贫、逐年销号。二是抓住改善条件、补齐短板这个重点,在内容上力求精准。瞄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坚持硬件强化、软件提升并重,继续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在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三是抓住立足基础、对标基准这个重点,在目标上力求精准。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对照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算分析县域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和各分项指标情况,有针对性地谋划和推进扶贫工作,巩固优势指标、提高较好指标、攻坚薄弱指标。四是抓住转变方式、强化造血这个重点,在措施上力求精准。加快推进扶贫方式、帮扶方式的转变,更加注重增强内生动力,更加注重强化金融支撑,更加注重创新体制机制,既要坚持做好“输血”工作,在有效整合资源中充分释放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的叠加放大效应,在积极借助省外资源中充分拓展和挖掘社会扶贫的空间和潜力;更要重视做好“造血”工作,在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中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在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人力资源开发中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资源禀赋特色,深入实施“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把各项服务同它们配套接轨,如科技的、信息的、资金的、金融的服务等。五是抓住整合资金、汇聚力量这个重点,在投入上力求精准。把整合扶贫资金作为一项重要改革任务,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逐步改变过去“撒胡椒面”式的资金使用模式,并改进资金拨付方式,变过去的跑资金、跑项目为综合考虑扶贫任务、工作重点和项目建设情况,打捆一次性拨付到县;同时,根据贫困村发展情况和扶贫任务的变化,在保持原有帮扶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对已经脱贫或基本脱贫的村实行日常指导为主,让实力比较强的部门抽出更多精力来对接帮扶发展任务重、现有帮扶力量弱的村,尽快让这部分贫困村实现大的变化。六是抓住逢提必下、“摘帽”激励这个重点,在考评上力求精准。把扶贫攻坚作为各级政府目标考核和有关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扶贫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开展综合评价,指导、约束和督促各级各方面更好推进工作。尤其是注重围绕建立和落实逢提必下机制加强考核,对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干部,提拔前必须安排到贫困县、乡、村至少挂职锻炼一年;对新考录和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公务员,全部安排到贫困乡、村挂职锻炼,对挂职锻炼考核不合格的不予提拔或给予相应处理;注重围绕建立和落实“摘帽”激励加强考核,把整县脱贫、整乡脱贫、整村脱贫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目标和途径,对于提前脱贫的地区保持原有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并将“摘帽”绩效与政绩考评挂钩,对提前“摘帽”的县乡领导班子给予表彰奖励,成绩突出的优先提拔使用。抓住“六个发力重点”和“六大关键要素”推进精准扶贫,必须着力建设扶贫攻坚的政治保障,重点是要统一思想行动,持续深入地抓好宣传动员工作,把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扶贫开发上来,进一步构建齐心协力助推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生动局面;要坚持韧性奋斗,深刻认识扶贫开发地位的战略性、任务的艰巨性、推进的长期性,始终把这项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中心位置,继续组织开展好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构建起不脱贫就不脱钩、不小康就不罢休的长效机制;要鲜明用人导向,围绕深化扶贫攻坚选任干部,依据扶贫开发成效选拔干部,把一心抓扶贫、善于抓扶贫的干部放到贫困地区的关键岗位,让抓扶贫有定力、推扶贫有业绩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

    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主要就是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大力实施“3341”项目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把县域经济作为转型升级、富民兴陇的基础工程来抓。一方面,完善和落实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引导县市区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壮大首位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另一方面,稳步推进扩权强县工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向县域流动集聚,不断释放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活力。

    主持人: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的定位很清晰,定位为黄金段有何考虑?

    王三运:习总书记前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后,我们感到这是甘肃面临的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机遇来了,如何抓住?最关键的是要在国家外交和发展大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和发力方向。我们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从地理区位看,甘肃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甘肃地处亚欧大陆桥咽喉位置,座中连六,古丝绸之路在境内横贯东西1600多公里,自古就是东西交流的陆路通道、维护民族团结的桥梁纽带、军事和生态安全的战略屏障,也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商埠重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从资源禀赋看,甘肃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资源宝库。甘肃具有矿产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能源资源、科技资源等多重优势,是全国闻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全省已发现矿产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75%,矿产资源储备和资源丰度居全国第5位,有12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第1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优势比较明显。

    从基础条件看,甘肃打造新丝路黄金段的底蕴深厚。就人文地缘来说,甘肃同中亚、西亚各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历史上两地人民之间的交往就比较频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生活在中亚地区的东干族的祖先就是140年前从陕甘地区迁徙过去的。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同中亚、西亚各国的交往渠道不断拓展、友好关系日益密切,进一步扩大向西开放、不断加强合作交流的基础良好。就战略平台来说,拥有全国第5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等经济战略平台,全国唯一以文化为主题的战略平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全国唯一的生态战略平台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这些都是我们建设黄金段的重要依托和强劲支撑。就产业基础来说,甘肃工业体系比较完备,特别是重化工业、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同时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在深化产业合作方面潜力巨大。

    从历史责任看,甘肃肩负重振丝路雄风的时代使命。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甘肃曾经创造过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产生过蜚声中外的轰动效应,早在公元7世纪初,隋炀帝就在我省的张掖举行了“万国博览会”,西域27国使节云集河西走廊共襄盛会,其规模之恢弘、影响之广泛前所未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重振丝绸之路雄风,不仅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一项重大政治使命,也是加快甘肃自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丝绸之路甘肃段涵盖我省11个市,人口占全省的80%,生产总值占90%以上。只要我们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总体布局,努力拓展我省开发深度和开放层次,不断释放“黄金段”的“磁铁”效应,就一定能够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综合分析,只要把我们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国家的支持优惠政策用足用好,就一定能够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打造一个特色鲜明、成色十足的甘肃“黄金段”。

    主持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赋予古丝路新的生命。您如何看待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给甘肃的发展新机遇?

    王三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机遇:

    一是扩大向西开放的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市场潜力巨大,沿线国家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在经济、贸易、交通、能源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我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所处的独特区位优势,有利于沿线节点城市实现与中西亚国家及周边省份的对接联系,有利于拓展与中东欧国家政府、民间、企业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推动向西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加快形成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以大开发推动大发展的局面。

    二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各类要素具有极强的聚合力和吸附力,为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和集聚提供了通道和空间。甘肃在能源资源、土地容量、人力资源等方面比较优势明显,承接产业转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消费结构升级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加快建设,国内外产业将加速向我国西部地区转移,甘肃的后发优势也会越来越凸显,必将成为产业转移落地的优先区域、国内外客商青睐的投资热土、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的重点地区。

    三是调整经济结构的机遇。甘肃产业“偏重”和结构单一的问题相对突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对于我们加快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方面,目前我们已经和沿线国家在生物医药、生物质能、石油钻采设备等方面有了广泛的经贸往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省传统产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必然带来科技交流合作的全面深化,将更加有利于我们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扩大产业规模,提高技术水准,进一步增强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能推动我省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走出去。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甘肃自古就有“文化大运河”的美誉,特别是去年丝绸之路在多哈申遗成功,使我省境内的世界文化遗产达到了7处,为打造丝路沿线重要旅游目的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来了新契机,能够有效助推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发展。

    四是改善基础设施的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以点带面、从线到片的区域合作大平台,也是国际交流的大通道,将给沿线各地以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重大机遇。从甘肃来说,我们将紧紧抓住和用好这一重大机遇,积极融入国家立体交通大网络,争取国家的支持,加快实施道路互联互通工程建设,为经济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主持人:去年5月甘肃省正式印发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提出构建兰州新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三大战略平台,能否为我们谈谈这些举措?

    王三运:为全面落实好这一总体方案,我们提出要实施“13685”发展战略,即围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一大构想”,构建兰州新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三大平台”,实施道路互联互通、经贸技术交流、产业对接合作、新增长极打造、人文交流合作、战略平台建设“六大工程”,强化兰白、酒嘉、金武、平庆城市圈以及天水、定西、张掖、敦煌“八大节点”,实现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通道、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商贸物流的区域中心、产业合作的示范基地、人文交流的桥梁纽带“五大目标”。

    可以说,打造兰州新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三大平台,是支撑和引领黄金段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抓手,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按照规划有序推进。就兰州新区建设来说,我们的目标是既要打造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更要建设成为全省开放开发的桥头堡。两年多来,我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新模式开发、大项目支撑,推动新区开发建设快速发展,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5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10亿元,34家“三个500强”企业已落户新区,去年新区实现生产总值96.36亿元,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辐射源。就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来说,这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首位工程”,主要就是立足发挥敦煌历史深远、国际知名、贯通中外的巨大影响力,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促进敦煌文化的现代复兴,打造现代文化产业集群,构建国家文化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目前,敦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已经获批,正在申报国家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敦煌至格尔木铁路加快建设,敦煌机场扩建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国际航空口岸临时开放已获批,内外通达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就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建设来说,已正式纳入“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和沿线各国的衔接沟通,力争把这个重要节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打造成世界一流、国际知名、影响广泛的文化博览盛会。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具体来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互联互通迈出实质性步伐,积极推进兰州直飞中西亚、中东欧国家航班及货运航线建设,兰州中川机场国际航空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新开3条国际航线,中欧货运班列、兰新客运专线正式开通;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已封关运行,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正在加快建设。二是经贸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与中亚、西亚地区的经贸往来进一步密切,第20届兰洽会与中西亚国家签订了总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9个重大贸易和投资合作项目,实现了以往兰洽会向西开放签约项目“”的突破;15家企业在中西亚、中东欧国家设立14家境外投资企业、3个企业代表处。去年,我省与丝路沿线国家实现进出口18.9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18%提高到23%。三是对外交往产生广泛性影响,成功举办了亚洲合作对话-丝绸之路务实合作论坛、中国-中亚合作对话会等国际性会议,邀请“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参会,广泛宣传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广泛宣传了甘肃和西部省份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国家级外交平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