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绿色出行”经济学
中学时代起直到本世纪初,我以自行车为出行工具,就是感到全天候的方便。每个星期天,从龚家湾到雁滩的省图书馆借书、还书、阅读、做笔记,一天下来,从不感到累。无论酷暑、寒冬,管它暴雨狂风,骑上我的“永久”倍有劲儿,从来没有因天气、路况有丝毫影响,尽管四十来岁,但身体极好,耐寒抗热,不得不说是绿色出行给我带来一个健康的身体。
绿色出行要遵循经济规律去设计,方能促成大众的便捷、快捷的节约、文明的自觉、责任的担当、健康的收获。哥伦比亚波哥大市原市长恩里克曾说:“一个城市的先进与否,不是看有多少穷人在开车,而是有多少富人在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选择怎样的交通方式是价格、时间成本权衡的结果。
算好绿色出行的边际成本账。完善绿色出行的基础设施和空间占比。确立田园城市观念,把每一条街道当成田间地垄方畦看待,建立起立体、综合的喷灌系统,减轻道路负担,节约用水。尽管前期投入较大,但一劳永逸,在一个喷灌头上综合——路灯、安全数字系统、广播系统等,二十米高,辐射到两百平方米,视天气情况予以空中喷雾。喷雾之前还可以通过视频头观察街道,予以音乐预告,让每个个性的需求,统一在共性之中。
算好绿色出行的期间成本账。减少道路修建的占用资源量比,对节会、中高考等特殊时点予以精心安排,减少影响。作为城市管理者要对此直接负责,深入了解民生,切实取得现有交通硬件与现实民生的最佳结合点。从自行车道的安全连通、公交线路的合理设计,通行能力上予以大众化交通方式、时间、安全、价格等方面全面满足。
算好绿色出行的平均成本账。管理者、市民都要树立成本控制意识。力求下移平均成本轴线,提高另类出行的个别成本。长期目标是平均固定成本,通过实践可行的坚持固化;短期目标是平均可变成本,对局部进行微调节。记得有人对什么是有文化做了个定义: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力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绿色出行同样体现着城市的文明和市民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