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秀才们的待遇

20.08.2014  00:17

    除了工资性收入,塾师还有就餐和节礼福利。

    家塾老师伙食通常比较理想,可以住东家,吃东家。明末清初的张履祥,介绍家塾老师的日常伙食,是1荤1蔬两个菜,逢宴会则加倍,有两荤两蔬4个菜(《杨园先生全集》)。富豪之家,则设专灶招待老师。比如陕西太原塾师刘大鹏,在日记里感叹,找到了一个豪绰的东家:不仅3餐免费,带孩子吃饭,也免费。想吃啥,书童就安排啥,饭菜可口(《退想斋日记》)。

    对于钱财不多但咬牙设馆的家庭,负担不轻,比如张履祥自嘲,从前老妈聘老师给我兄弟几个上课,每天一到黄昏就焦心,明天老师吃啥呀。如果那段时间家用拮据,老妈就拼命纺木棉,直到半夜。

    塾师就餐,另有几种情形。一是“自◇公养”。就是东家出钱,或柴米油盐菜蔬,由塾师自家烹调。明代周汝登《东越证学录》记载,若社学塾师自费就餐,学校需支付伙食补贴,按照就读学生数,年标准在15B20两银子。浙江山阴的徐氏宗族宗谱记载,义塾每年支付塾师工资50两银子,而米盐油茶,则由家族基金(“公仓”)拨付。江苏华亭的顾氏宗族宗谱记载,每年支付塾师工资40两银子,另付24两伙食补贴。二是“吃转饭”,就是轮流到学生家吃饭。一般情况,伙食不错,有肉有鱼有菜。私立学校里,为使老师吃饱喝足,干活来劲,家长也没闲着,隔段时间送些米油盐茶烟。三是东家概不负责,塾师自行解决。河南安阳有个马氏家族,江苏苏州有个彭氏家族,分别明确塾师年薪50两、72两银子,其他任何福利没有(《安阳马氏祠堂条规》、《彭氏宗谱》)。

    古代没教师节,政府对教师节日收礼并不管束。每年特定节令,新学年开始、结束,学校开办或关闭,部分家长为表达敬意,会送钱送礼,慰问老师,称为节敬、节仪。但节礼不一定人人有,数目不大,礼物不多,意思意思而已。至于哪些节令送节礼,政府没明文规定,由家族、东家自定。一般在清明、夏至、端午、七月十五、中秋、十月初一、冬至7个节日,或者年初开学(开馆)、年终放假(解馆)里选择。更多地方,重视3节2寿,即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孔子诞辰日、塾师生日。

    从家庭教师倪秀才们来看,在家塾任教,聘师礼、宴不少,节日礼不少,吃喝不愁,工资不拖欠,收入相对较高。明朝官府里买柴烧水、干杂活的跟班,全年总收入20两,马夫年收入40两,县长正棒年收入45两(《明史》、《宛署杂记》),家庭教师多数相当于今天的小白领。在义塾任教,待遇略低。只有广大的私塾教师,因为教学对象多为贫寒子弟,养家糊口都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