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零借读”在兰州市基本实现 最严令让学校不敢轻易开口子

31.08.2014  12:33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学籍挂在一所学校,学生再去其他学校上高中。多年来,学校和家长以及学生都适应了借读现象,这也是除了择校外进入理想高中上学的一种重要候补方式。今年,想到理想高中借读已经不太现实了,开学近一周,记者了解发现,几乎所有学校都堵住了借读的口子,“零借读”政策落地在兰州市基本成为现实。

    校长答应的事至今没着落

    今年中考录取结束后,针对各学校可能出现的借读现象,兰州市教育局痛下决心遏制借读现象,并下发了被学校称之为最严“零借读”通知。为了防止政策不落地,各学校一把手还集中被邀请到教育局召开会议,主题就是告知一把手违规招收借读生的后果。其一是开学后教育局工作人员随时到各学校班级进行抽查,发现一个清退一个;其二是对校长就地免职。如此严厉的处罚足以让学校三思而后行!

    “我儿子中考报的是兰州三十三中,结果没达到录取线,征集志愿时担心再次踏空就报了兰州二十七中,最终录取了。但我总觉得不甘心,假期一直私下里找朋友活动到兰州三十三中借读。朋友告诉我,今年学校不允许借读,但学校负责人也没有完全拒绝,只是说等开学了再看,只要其他学校有借读的,我儿子就可以借读。可开学快一周了,我们都在二十七中上课了,但这边(三十三中)也没有任何消息,昨日最终答复,说没希望了。”宋先生向记者述说了自己的苦恼。宋先生一度对借读的事抱有很大的希望,他认为“零借读”政策也就是教育部门说说而已,不可能真正实行,也不可能动真格。他的分析也不无道理,在复杂的人情网中,有一部分是教育部门领导的各种委托,政策如果严格落实下去,方方面面都会受影响。这也是他抱着侥幸心理的重要原因。

    但宋先生的事绝非个例,除了省级示范性高中没希望外,想到市级示范性高中借读希望也很渺茫。托人到兰州三中借读的张先生也碰了钉子,“儿子开学到兰州十四中报了到,这几天我天天问事情的进展,但对方一直没有通知到学校去上课,更不要说分到哪个班级了。我看应该希望不大了,现在我也担心如果被查出来,连十四中也不让上就麻烦了。

    学校不敢轻易开口子

    “只要放一个借读生进来,就等于大坝决堤,其他的关系都要放开,现在没有人敢承担这个后果,也没人敢无视通知违规收学生。说实在,今年反而感觉是最轻松的一年,虽然得罪了一些人,但没那么累了,也不用为学生的事失眠了。”采访一所重点高中校长时,他的话让人有些意外。他告诉记者,今年由于中考改革,相当一部分高分考生的归宿并不是很理想,甚至考了610分的学生最终上了铁一中,这些家长的心理失落中有着不甘。在择校无望的前提下,今年借读现象必然会更

    加严重,这个预测也得到了印证,今年仅他一人就接到了70多名要求借读的各种人情电话,其中还包括地县的学生。如果不遏制,学校根本没有能力接收。

    其他学校也是如此,记者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借读情况时,得到的答案基本都一样,“像兰州二中、兰州三十三中、兰州五中、兰州三中、兰州四中、兰州十中等学校还是‘零借读’,其他近九成学校也没松口的迹象”。但据一些学校负责人称,西固几所重点高中已经私下接收借读生,不过数量非常少,只有两三名,大范围接收绝非可能。(记者高宏梅)

    ■马上评论

    实现“零借读”在一定程度上可彰显教育公平

    近年来,兰州部分中小学动辄就有收取“赞助费”、“借读费”的新闻被网友爆出。“赞助费”、“借读费”,对于不少家长来说,是一个让人既爱又恨的收费名目。爱,是因为至少还能找到择校的门路,不用花大价钱买学位房;恨,是很容易理解的,动不动就上千上万的费用对于工薪阶层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是今年,想到理想高中借读已经不太现实了,开学近一周,记者了解发现,几乎所有学校都堵住了借读的口子,“零借读”政策落地在兰州市基本成为现实。兰州市取消“零借读”,在一定程度上可彰显教育公平。

    早前教育部发布意见,对各省市的招生范围、入学对象、入学手续等作出限制,到2015年,重点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这消息当时一经报道就犹如重磅炸弹,在家长和学校间炸开了锅。在兰州,多年来学校和家长以及学生都适应了借读现象,这也是除了择校外,进入理想高中上学的一种重要候补方式。如今这种方式在兰州市将成为历史。措施实施之初,的确关闭了一扇部分学生进入好学校的大门。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利大于弊。

    “赞助费”、“借读费”所带来的弊端,无疑就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有钱有权、有关系,其孩子就可能入读名校,这无疑挤占了部分原本可进入好学校学生的教育资源。如果“零择校”、“零借读”,那就会将“赞助费”、“借读费”之生存空间彻底挤压,直至消失。如果这样,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那绝对是教育之幸,也是考生之幸。

    破除教育不公平,没有别的途径,只有从最突出的“赞助费”、“借读费”“择校”这些问题上破题解决。不仅要禁止收“赞助费”、“借读费”,还应当把招生名单、人数、班数予以公布,把招生程序与过程予以公开,增强社会对教育环节的监督,而当把话说到满——100%无例外,那么只要出现一个“例外”学生,招生方的责任也就同样是百分之百。

    此外,要加快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促进师资在区域内的流动,也是一个办法。从整体上来看,师资流动是对管理体制的一个挑战,实施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必须要推进。同时,一些学校和区县通过一系列学校架构调整,比如强校并弱校等手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资源均衡。但强校并弱校不能是1+1除以2的简单运算,也不是优质资源往下平均,而应是较差资源向上提升,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不可否认,传统的教育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根深蒂固,每动一步都是一个挑战,每一个改革目标能否得到落实,是对相关部门施政能力的重大考验,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已经没有退路。必须改革,而且必须成功。(杨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