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代码要绕开身份证号走的“弯路”

30.06.2014  18:47

  今后,每一位公民、每一个机构都将有各自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它将集纳公民个人的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公民只要查一个码,就能获知自己各类信用记录信息。(据《南方都市报》6月28日报道)

  启用被形象成为“一生一号”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有利于个人尽享“一卡在手、天下我有”的办事便利,有利于相关机构对个人进行准确的信用评估。然而,基于个人身份信息汇总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应该从推行三十年的身份证制度中充分汲取经验教训,才能减少漏洞、少走“弯路”。

  从1984年试用以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居民身份证号码可以视为社会信用代码的“前身”,也是统一个人信用信息的基本工具,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而在三十年的历程中,身份证管理和使用上也陆续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给个人生活造成严重的不便,也给经济运行、社会管理和监督造成严重障碍,亟需社会信用体系的警惕和规避。

  其一,最常见的信息录入错误。张冠李戴的姓名错误,阴阳颠倒的性别错误,记录中的文字、数字、符号、单位等错误,都是技术含量很低的活,然而,由于录入者文化素质的低下或者粗疏,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低级错误恰恰是最常见的错误。避免录入中的信息错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首先要提高录入水准和复核水准,还要开通方便本人实时核对与反映的渠道,才能让个人少吃、不吃“冤枉亏”。

  其二,“一人多号”的不法障眼法。为了掩饰灰色乃至黑色的个人信息,有钱有权的少数人会施展神通,为自己办理多张身份不同的身份证,把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埋藏在虚假的身份里。陕西房姐龚爱爱拥有4个假身份证,山西省长治市公安局副局长、交警支队支队长樊红伟有8个身份证,在主管部门弄虚作假者的配合下,这些虚假的身份证却拥有了合法的手续和“身份”,对自己来路不明的房产和财产等信息进行精心的“分割”和修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必须引以为戒,强化对主管部门特别是办事人员的法纪监管,畅通群众举报和反映情况的通道,全面杜绝“内鬼”作祟的漏洞。

  其三,没有“身份”的人群。过去的身份证办理过程中,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遗留下相当一批没有户籍的“黑户”,而这些“黑户”也就无法持有属于自己的身份证,他们上不了学、上不了班,卖不了房、租不了房,坐不上火车飞机,开不了银行账户,甚至无法“合法”地结婚生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承担的责任,不仅是造福全民,也要方便社会管理的“无远弗届”,应该考虑如何给“黑户”群体一个纳入信用体系的合法变通渠道。

  充分汲取身份证启用历程中的经验教训,避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走“弯路”,必须确保其记录内容的准确性,必须确保其记录对象的“一一对应”,必须确保其覆盖公民范围的“周延性”,才能最终确保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应有的成效和价值。

  许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