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信得过景区”背后的权力背书思维

02.06.2015  12:10

    王传涛http://blog.sina.com.cn/xiaotao

    8411

    据国家旅游局网站消息,国家旅游局近日公布了首批“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名单,1801家旅游景区成为首批“信得过”景区。

    (5月25日中国新闻网)

    创建“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活动作为一项整治我国旅游界乱象的专项工作,其立意和初衷需要值得肯定。虽然去年10月《旅游法》已实施,但事事都指望走法律程序自然不太现实,主管部门通过这样的活动来规范景区门票收费及景区物价问题,并通过公布榜单的方式来为景区做出保证,同时公开接受公众监督,也是政府履行监管责任的体现。

    但是,这个“信得过”,应该是游客与消费者的“信得过”,而不能是旅游部门替游客做主代行评价的权利。更何况,权力部门发布“信得过景区”的做法,本就是一种权力为景区背书的做法。在强调政府机关要不断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要尊重市场规律、用权力减法做市场加法的当下,这种由政府部门发布一个让公众“信得过”榜单的做法,就更值得商榷了。

    在商业领域,近几年以来,立法部门也好、政府工作部门尤其是一些中央部委也罢,都做了许多将权力下放、尊重市场规律的具体工作。比如,2013年8月,全国人大修改《商标法》,决定取消“驰名商标”的认证、宣传与使用;去年5月份,国家工商总局下发通知要求生产经营者不得将“驰名商标”用于商品包装或宣传。再比如,早在2008年,相关部门就废止了食品类生产企业的国家质量免检制度,食品领域,也再也没有了“免检产品”。原因在于“三鹿奶粉事件”,已经证明了权力为企业的声誉与质量背书的行为的不当——不仅违背了市场规律、容易引发权力寻租,而且具有很大的社会风险。

    因此,免检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省级名牌以及“某某认证”、“某某信得过”或“某某推荐”,都应该越少越少,尤其是政府部门,就更应该规避对这些商业头衔的追加与评价。一个景区好不好、是不是值得信赖,更应该让广大游客去评价;一个企业或一件商品的质量如何,也应该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从市场经济的特点来讲,把评价权、选择权交给游客,才能倒逼景区及相关企业把服务和产品质量提高上去。

    更何况,我国旅游经济过多依靠“门票经济”的模式,早已被公众诟病许久。真正在价格上“信得过”的景区,应该抛弃“门票经济”,最好是能够免费开放。在众多国人的眼中,像是如西湖一样的免费景区,才最应该列入“价格信得过景区”榜单。可是,笔者搜索榜单,西湖这个著名的不收门票的景点,却并没有列入其中。这似乎形成了一个讽刺。

    归为一言,开展创建“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活动的初衷无可指摘,但背后的权力为企业、为景区背书的思维却显得有些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