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报 】因地制宜 甘肃保险业精准扶贫三探
目前,甘肃共有58个片区贫困县、622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317万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在全国末位,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甘肃保险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精准脱贫的战略部署,主动融入脱贫攻坚大局,探索和创新保险扶贫方式,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独特作用,在防范化解农业生产风险、稳定农民收入、提高贫困人口抵御风险灾害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成效。
探索农业保险“精准滴灌”扶贫模式
全国首推中药材产值保险,帮扶药农增产增收。2014年,中药材产值保险在定西市陇西、渭源两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试点,为药农提供自然灾害风险和中药材价格下跌风险的双重保障;同时,通过保单增信方式为药农获得扶贫贷款提供增信服务。2015年,试点规模扩大到15.66万亩,提供风险保障3.52亿元。两年来,累计参保药农4.86万户,其中3.72万户获得保险赔款5542万元,有效增强了药农抵御风险的能力,为增产增收提供了坚实保障。
发展藏区养殖种植保险,助力民族地区扶贫开发。近年来,在中央财政支持下,甘肃大力发展藏区牦牛、藏系羊、青稞等保险,有序推进玛曲、夏河等五大畜牧业县特色养殖示范区建设,服务藏区特色农牧业现代化。5年来,累计承保牦牛495万头,藏羊924万只,支付赔款4.12亿元,受益牧民5.7万户,户均赔款 7228元。广大牧民亲切地将牦牛、藏羊保险喻为“润泽草原和牧民的阳光雨露”。
积极推进农房保险,为贫困人口提供住房风险保障。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由财政出资,给予每户10元-40元保费补贴,提供泥石流、滑坡、暴雨等自然灾害以及火灾等风险保障0.5万-4万元。目前,农房保险已覆盖9市28个县区,累计承保农房34.6万户,支付房屋赔款363.5万元。同时,在定西市开展农房地震保险试点,已承保农房6万多户,提供风险保障24亿元。
开发特色险种,扶植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聚焦甘肃特色产业面临的风险,在永昌、秦安县开办蔬菜价格保险和苹果种植综合保险,为山丹马场提供马匹、种养业、旅游责任、人身意外等一揽子专属保险保障。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保本微利”的经营模式,提高特色产业保险品种的保额。自2015年起,取消10个产品的绝对免赔率,将玉米、马铃薯、奶牛3个品种的保额分别调高43%、100%和66%,基本覆盖直接物化成本和市场价值,提高了特色产业风险保障水平。
探索贫困人群“缺口补位”扶贫模式
大病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2014年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在全省推开后,共承保2229万人,占全省人口的86%,共筹资14.65亿元,为 28.16万群众支付大病补偿10.08亿元,报销比例提高了10个-15个百分点。自2016年起,针对贫困人群的报销起付线从5000元降至3000 元。同时,将33种特殊疾病、慢性疾病的高额门诊治疗费用纳入大病保险,将无第三方责任人的意外伤害纳入补偿范围(最高报销2万元),有效降低了贫困人口大病费用的实际支出,进一步减轻了贫困群众的大病医疗负担。
“两保一孤”保险解决特困群体入院难问题。秦安县共有“两保一孤”(指农村低保户、五保户和农村孤儿)特困群体3.4万人,这部分特困群体由于无法支付路费、伙食费、住院押金等费用,存在有病看不起的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秦安县政府为“两保一孤”人群购买意外伤害及重大疾病保险,每人每年100元保费,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确诊患有重大疾病的患者,由保险公司一次性给付现金2万元,用于支付入院应急费用。同时,保险公司还提供1万元意外身故(含伤残)保障和 2000元的疾病身故保障。目前,该项目已提供风险保障10.88亿元。
探索贫困地区“造血式”扶贫模式
发展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为畜草产业提供保险保障。通过政府、银行、保险三方协作,在陇西县试点畜草产业贷款保证保险,解决养殖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由县政府为畜草产业贷款提供风险损失补偿基金和50%的贴息资金;保险公司为借款人提供保证保险产品;种养大户和小微企业则通过保单增信、财政贴息,快速获得无抵押、无担保的低利率贷款。当贷款出现本金违约损失时,由政府补偿基金、银行、保险公司分别按照2∶1∶7的比例共担损失。目前,累计为482 户农户发放贷款1亿多元,有力助推了当地畜草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并被评为甘肃省2014年金融创新优秀项目。
推动“险资入甘”,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项目资金。近年来,通过建立项目储备库,召开对接座谈会,加大PPP项目投资力度,已有11家保险公司总部赴甘肃对接“3341”项目建设工程,助力“1236”扶贫攻坚行动。截至目前,险资共参与甘肃重大建设项目13个,累计投资200多亿元。
选派保险干部赴基层挂职交流,扶智扶贫双管齐下。2012年起,甘肃省政府同保监会等中央金融机构建立起金融干部基层挂职交流机制。先后从保监会系统和保险公司选派20多名干部,到甘肃经济发展差、扶贫任务重的市县挂职锻炼。挂职干部利用专业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出政策、找项目、筹资金,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充分肯定。
(作者:焦清平;甘肃保监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