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之举为何成了形象之痛?

04.03.2015  03:14

    有报道称,在湖南省郴州市一个十字交叉路口,有三条斑马线,在该交叉路口中间矗立着一个绿化花坛,恰巧落在三条斑马线的交点上,市民称经过斑马线后没地方落脚,要么绕行,要么有“轻功”飞过。

    飞是飞不过去的,只有冒着被车撞飞的风险绕过去。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类事并不少见。近年来,公共服务投入日益加大。可以说,公共服务是一张城市名片,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最真实的风貌以及人文素养。但是许多公共服务设施不便民反而伤民的事时有发生。举个例子,去年,中国市场学会服务质量专业委员会针对全国31个省区市180多个市、区、县,共2700多个政府部门的便民电话进行的明察暗访结果显示,服务质量合格率仅为48.9%。

    滥竽充数的便民措施背后,欠缺的不是解决的办法,而是为市民服务的意识。中国正在飞速发展,任何一个关乎着每位市民日常生活的小问题,都可能变成一个大问题,甚至决定这个城市的未来。而问题是,一些政府部门执政思维上还未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就拿公众关注的食品安全来说,农业部门监管农产品、质监部门监管食品生产、工商部门监管食品流通、卫生部门监管餐饮服务,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举报投诉电话,市民无法分清各部门具体职能,而这几个部门又没有实现“一站式服务”,很容易导致“多龙治水”,部门间相互“踢皮球”。长此以往,老百姓的心也就凉了。此外,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社会公众,其监督理念均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如某些政府的“父母官”理念使其不习惯监督;一些部门的“多栽花,少栽刺”理念使其不愿监督;百姓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理念使其不想监督;某些新闻舆论的“减少负面报道风险”理念使其不敢监督等。在这些文化土壤中,是很难生成根深叶茂的监督之树的。

    便民之举成了形象之痛。小马飞刀以为,重新塑造一种理念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让便民措施为民所用,只是完善我们亏欠百姓已久的公共服务理念的第一步。每一步走得铿锵,才能步步为营。只有把便民服务建设列入考核体系,才能推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的提高和公共服务的改善。如果没有问责制,如果没有惩罚制度,一切终将成空。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