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后街旧事

20.07.2015  12:07

此匾为收藏家李维东收藏

    侯后街位于北城墙内侧,与贤后街中西段平行,其西端与大众巷连接,其东端朝南拐入贤后街,全长271米,因处于兰前后街(贤后街)后面(北面)称为后后街。晚清民国初,改为侯后街。

    侯后街西端路北为朱姓四合院,坐北朝南,一院两进的,共有24间房。下房临门,为客厅,进屏风门为后院,上房为两面坡屋顶,主要用来祭祖,供奉先人神主及家谱。上房背后有一排房子,分作磨房、马棚、茅厠,燃料房(储藏柴火、煤砖以及煨炕的马粪)。朱姓为明太祖朱元璋后裔,其先祖为分藩平凉的韩王后代,清道光间,移居兰州,从郑家台的郑氏购买这座四合院,至少居住了五六代人。第十六代孙朱序东、朱仪亭皆为名中医。朱序东善治痘症。西宁府知府邓承伟生数子,皆因痘症而殇,升任甘肃省按察使后,其子又患痘症,全家惊恐不安。幕僚推荐朱序东诊病,几副药后,转危为安,邓承伟大喜,称朱序东为“兰之有道君子”,并题赠联匾:匾额曰:“年高德劭”。楹联曰:“笑我雪盈巅,甚望儿曹娱白发;是谁春在手,竟从人海遇丹溪。”朱仪亭善治伤寒及妇科杂症,活人无算,凉州教谕孙寿山题赠“丹溪品望”的匾额,楹联则是刘尔炘撰书:“承家有柏庐格言,垂老不忘修己法;救世守椿堂遗教,毕生能读活人书”。朱氏二医之所以医术高明,在于他们不断学习中医典籍,不断实践,而且谨慎疗治。他们精读清人程国龄《医学心悟》,多做眉批,侧重杂症及妇科,多有真知灼见,为其子弟学医的参考。20世纪90年代,由朱太岩整理为《医学心悟杂症要义》,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朱氏二医诊病不收诊费,只在端午节、中秋节、年底,接受患者所赠粽子、月饼、点心。这除了悲天悯人的仁义情怀之外,还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因为他们开设恒徳堂等两处药铺,出售自家研制《的阳和膏》、《回春丹》名药,收入还是不错的。

    到20世纪90年代,朱氏“”字辈已是十八代子孙了。其中的朱太炎(名令炎)为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朱耀山(名令煜)曾是甘肃省博物馆研究人员。

    晚清时,侯后街口罗姓院落为两湖会馆产业,曾居住过一位花木兰式传奇人物。此人为湖南女子陈元萼,因遭战乱,除她之外,全家人皆死,遂女扮男装,从军湘军左宗棠部。她作战骁勇,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战功累累,官至统领。钦差大臣、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元萼随军西来,每战身先士卒,克服肃州(今酒泉市)之役,率部执盾牌顶着如蝗飞箭,率先登城。即补总兵,留镇肃州。元萼看上幕客范某,晚宴后留宿,遂成为情侣。不久,元萼怀孕,先是称病不出,后来托词外出巡阅边防,实则藏身总兵署,派兵严密护卫。后来产子,难以隐瞒,遂如实上报左宗棠。左宗棠大惊,嘱左右严加保密,令幕客范某以元萼军衔视事,令真元萼携子东返,到兰州后,住侯后街罗宅,后返湖南。庆安街杨筱舟曾赋诗吟咏此事云:“逸闻未达史宬笔,旧第犹留闾巷端。百战岩疆拔帜易,孤衾永夜忘情难。坐令薄倖充元萼,若定功勋失木兰。故里未荣昼锦志,雄藩回首暮云寒。”景泰县王肃之作《元萼曲》长诗:“芙蓉国里韵事多,同光又见湘川娥。绿窗闻吟木兰辞,喜舞宝剑懒飞梭。神州西北生尘雾,脱去红妆应征募。纵横千里星电流,奋臂一呼山河怒。金戈未知玉臂酸,铁衣常带晓霜寒。斩将威震青海头,拔帜跃上玉门关。桓桓将士多雄略,骁勇首屈陈元萼。坐镇肃州拥貔貅,谁辩迷离与扑朔。却欣重见太平年,铃阁日夜开华筵。艳舞秾歌赏不足,晨花夕月奈何天。风月易消花易落,儿女情长功名薄。幕中才子自多情,暗忖终身幸有托。金印斗大委与郎,战袍一解试红妆。细画娥眉整云鬓,重与燕支贴花黄。原疑秋风婕妤怨,痴心偏遇负心汉。只对金钗十二行,忍教柔肠寸寸断。衣锦还乡梦不成,且将公馆筑金城。楼台池塘锁愁烟,花木林园栖娇莺。院里薄倖仍憔悴,画阁温酒多沉醉。醉拍栏杆看吴钩,翠袖时揾英雄泪。元萼无愧古木兰,稗官正史惜不传。巾帼英雄几多泪,台榭凋零草芊芊。谁吊山丘悲华屋,赖有野老传别录。偶经遗迹添遗憾,和泪谱成元萼曲。”陈元萼英雄一世,委身幕僚范某,将功名让给夫婿,不意范某乃一花花公子,将元萼母子抛弃,可谓战场成功,情场落寞失败,能不令人感慨万分。(张思温《张思温文集》,甘肃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523页)《清朝野史大观》卷12《清人述异》亦载陈元萼事,但与上文小有出入。

    侯后街中段街北有一所四合院,一进两院,为佛教居士持斋念佛,研习佛理,开发智慧、弘扬教义,净化身心的活动场所。其中一位,解放初犹穿长袍马褂,一部雪白三绺胡子,慈眉善眼,小孩称封爷爷,他颔首微笑,轻轻抚摸小孩头顶,似乎为小孩摸顶赐福。

    街南一座四合院,解放后,为民政局安置对革命有贡献的处所,其中有一位南方老者,为跟随孙中山闹革命的同盟会员;还有一个狗娃山的农民,腿有点跛,在兰州战役沈家岭战场,为解放军带路时腿受了伤,国家为他们养老送终。

    街南东段有一株巨大的老榆树,树根突出地面,树干高大粗壮,树皮皴裂,树冠如盖,春天满树榆钱,肉厚微甜,夏秋时节枝密叶浓。树杈中筑一小庙堂,内供神树牌位。小庙堂上悬挂木匾,镌“神明荫护”,系求神还愿者敬献。树干上缠绕红色绸缎,为祈神者敬献。树下有石供桌、石香炉,供患病者、有心事者,敬献祭品,焚香烧表,之后跪拜祈祷。这是民间神树崇拜所致,也是平民缺医少药,遇到疑难杂事的一种无奈选择。1926年,国民军入甘,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省长薛笃弼下令拆毁各条街巷神树庙堂。侯后街神树小庙堂被拆后,其上悬挂的“神明荫护”木匾,落入侯后街2号人家,先后当过门扇、床板。后来,这块木匾被收藏家李维东收藏,可以见证兰州民间信仰以及移风易俗的历史。

    2000年前后,拆除侯后街及贤后街北侧民居,建成甘肃省公路局办公楼和住宅楼、农垦大厦等高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