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关村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中国兰州网3月14日消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这项改革到底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推进这项工作我们将遇到哪些难题和挑战?记者从作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了解到,中关村围绕创新创业需求和供给结构性问题,较早探索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释放人才、技术、资本“新三驾马车”在增长中的作用,极大地增强了中关村的科技竞争力。
据介绍,在国务院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具体指导下,中关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加快要素升级,提高有效供给的质量。二是加强制度创新,释放有效供给的活力。三是推动市场开放,加大有效供给的力度。四是完善产业组织形式,增强有效供给的动能。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中关村创新能力、企业活力持续增强。
一是原创性新技术突破不断涌现,破解国计民生发展难题。
中关村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健康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多个领域催生一批自主创新成果。
3月11日,位于中关村的我国节能行业龙头企业神雾环保发布,一项煤化工新技术“乙炔法煤化工”在内蒙古港原成功运行,这项技术,用煤炭取代石油,生产电石,并将原料吃干榨尽产出低成本的油气系列产品,大幅度减少排放,带动企业赢利。业内专家认为,这一突破性新技术如得到大面积推广,对破解能源与染污的双重制约,可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这一新技术已带动西部地区十个项目700多亿元投资。
仅在刚刚过去的两年里,中关村高校院所和企业有近百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主导或参与了透明计算、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蛋白质结构等基础前沿研究和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无人深潜、高速铁路、深水钻井平台、高分辨遥感测绘等多项国家战略高技术工程项目。中关村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年均增长20%,企业创办的技术中心、试验基地等科技机构数量年均增长30%以上。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融合形成的“互联网+”领域,在靶向药物治疗、基因测序等生物医药领域,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智能机器人等智能制造领域,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北斗卫星导航、无人机、3D打印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中关村企业正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2015年1—11月,中关村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实现总收入23474.2亿元,占示范区的71.6%,同比增长9.9%。 “十二五”期间,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年均增速约20%。
二是创新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区域。
中关村年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由2010年的1413家,增至2014年的2556家,涌现出小米、滴滴快的、美团网、融360等一批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独角兽”,用来指在新一轮融资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是新经济的典型代表。“独角兽”公司的全球分布,只有少数地区拥有四个以上。而最新发布的2015年数据显示,有40余家中关村企业入选,在全球创新区域中,数量仅次于美国硅谷。
截至2015年底,中关村企业共创制标准5107项,比2010年增长26%,累计创制国际标准184项,是2010年的一倍多。2015年,示范区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6万件,同比增长38.4%。2011年至2014年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速26.1%。201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2259.0亿元,比2010年增长1026.2亿元,占全国的26.3%,近八成辐射到京外地区,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