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 兰州顺势而为

22.03.2016  02:45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正在召开的全市“两会”上,供给侧改革也成了代表委员们口中的热词。那么,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兰州而言,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兰州如何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政府相关部门和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声音。

    前景:改革任重道远

    在去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早前公布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也有“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措辞。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实,就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方向而言,兰州一直都在探索前行。去年以来,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我市紧扣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大兰州、新兰州”的要求,努力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比较优势,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发展划上了圆满句号。

    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是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新兴产业正在加快培育成长。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68比37.42比59.9,与此前相比,一产基本稳定,二产下降3.81个百分点,三产提升3.75个百分点,三产增速高于二产增速3.3个百分点,总体上呈现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应当说,我市结构性改革的潜力,正在被不断激发出来。

    具体表现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撑性不断增强,实现三产增加值1247亿元,增长10%,特别是通过开展“第三产业发展年”活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会展经济、养老和安全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预计完成增加值175亿元,增长9%,特别是科天化工、正威铜加工、四联光电等企业的产能正在积极形成和逐步扩大,下一步将成为兰州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西北印刷文化产业园等29个项目进展顺利,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入驻企业93家,预计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8.73亿元,增长14.47%;非公经济活力进一步释放,实现增加值1187亿元,增长23%,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然而,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我市供给侧结构改革压力重、难度大,是必须直面的问题。据前不久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资料,截至2015年年底,我市原油加工、有色冶金、钢材等传统产业连续负增长,企业开工明显不足,2015年1至10月全市366户规上企业亏损119户,亏损面达到32.5%,累计亏损61.4亿元,这些问题反映了宏观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也反映出我市经济供给侧的问题,根本上需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来逐步实现转型升级。

    对此,中央已有明确指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须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围绕去产能等“五大重点任务”大力改革。

    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虞海燕也指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是实现兰州转型发展、长远发展的关键。讲结构调整、产业转型,不能空对空,不能从理念到理念,关键是要抓产业、抓项目、抓企业,通过产业升级、项目带动和企业创新,实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促创新、促发展、促转型的综合效应。

    举措:做好“加减除法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市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占亭在部署今年的经济工作时就强调,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全市上下务必主动认识、主动适应、主动运用,站在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逻辑下,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在有针对性的落实上下功夫、见成效,努力实现“十三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长期以来,兰州的经济发展较为依赖重化工产业和资源型产业,但是这也是目前我国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的产业领域,是兰州在供给侧改革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国庆认为,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强调有效供给,这对于兰州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产能过剩、库存攀升、企业经营等风险点增多,并可能“交叉感染”,在这样的风险易发多发期,兰州该如何主动调结构、稳增长,化解风险,保证实现今年生产总值增长8%的目标呢?

    对此,市工信委主任冯月旺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实现产业战略性调整的重大机遇,下一步我们应当在做好产业的‘加减除法’上下功夫。

    如何做好去产能的“除法”?冯月旺说,“受国内外市场等因素影响,全市高载能企业亏损严重,连铝、兰铝部分停产,榆钢全面停产。因此,做好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工作迫在眉睫。”他建议,首先,要摸清“僵尸企业”底数,分门别类建立档案。其次,推进重点企业的去产能工作。对于产能过剩“集中户”,要本着“少破产清算,多兼并重组”的原则,做好去产能工作。如,针对连铝、兰铝,要以推进煤电冶一体化项目为重点,延长产业链条,发展铝材精深加工,有效化解煤、电、铝过剩产能,实现煤电铝一体化千亿元产业集群。再者,就是要实施国际产能合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发挥兰州市钻石节点城市作用,开展水泥、玻璃、铁合金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企业走出去。

    “我市新兴产业的占比过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链条短,自主品牌少等短板,严重制约着兰州经济的健康发展,应尽快补齐。”冯月旺说,因此,我们要做好补短板的“加法”,重点则是要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实施品牌战略和延伸产业链条。

    具体而言,可将发展重心放在以下产业项目上,如,抓好陇神戎发二期、金川科技园二次电池材料等战略性新兴项目建设,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培育10户辐射带动作用大、成长性好的骨干企业,带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做好兰州国际港务区、陇萃堂等企业线上平台和线下体验店项目、“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阶梯形孵化体系、投融资体系、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区域性会展中心,人力资源市场等项目体系的建设等。

    冯月旺分析说,企业运营成本过高,是当前阻挡企业发展的一只猛虎,成本高不仅使实体经济难以发展,企业也很难有竞争力。因此,降低企业成本,是供给侧改革的一项关键举措,“这就是所谓的做好去成本的‘减法’。

    “要做到‘一解决’和‘两降低’。”他说,所谓的“一解决”就是指,解决企业融资难题。重点在于,为小微企业提供额度更高、优惠力度更大的信用担保贷款;鼓励中小企业在“新三板”申请挂牌,对新三板挂牌成功企业予以财政资金补助;大力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甘肃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增强企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能力,降低融资成本。

    所谓的“两降低”则是指降低电力成本和物流费用。重点依靠打造兰州连海地区煤电冶一体化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形成电价洼地,从根本上解决用电问题;对我市铝锭、钢材、煤等大宗原燃料等重点产品按适当比例下浮运价,同时促进企业和兰州铁路局签订“量价捆绑”协议,提升运量,从而弥补运价下浮对铁路部门带来的亏损。

    声音:进一步提升供给质量

    面对经济新常态,传统行业如何主动认识、适应、运用供给侧改革也成为了各大企业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人大代表、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高阀)总经理陈清流就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

    他介绍说,航天和军工一直以来都是兰高阀的支柱产业,“我们的产品一直都是走在高精尖端上的,神九、神十、嫦娥三号等卫星所用阀门都是兰高制造,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企业的发展思路和供给侧改革是不谋而合的。

    陈清流表示,传统行业要借力供给侧改革,就要规范标准把产品做优做强。此外,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关键时刻要做到精细化管理,“我们当下要做的就是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快速适应市场,毕竟市场竞争力也还是很强。所以我们更要做好内功,研发出新产品新课题。确保在有项目的时候能抢占先机。

    他还说,绿色环保、提倡低耗能成了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声音,“我们也顺应国家政策,研发出了新产品,可应用于炼油脱销工序产生的废气的二次净化,这也算我们为减少雾霾做出的一点贡献吧。”陈清流笑着说道。

    同时,他也建议各大企业,在项目低迷的情况下,要加强企业内部培训和安全教育学习,职工队伍不能散,“一旦市场复苏,还有一支良好的战斗队伍。

    在全市经济会议上,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也被作为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千方百计培育新动力的重要抓手提上了日程,重点要围绕筹备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式,全面落实都市文化产业区发展规划纲要,加快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设,畅通旅游景区道路,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展示兰州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景观独特的城市形象。

    其中,新区要加快已经开工的长城梦世界文化博览园、西部国际商旅文综合生态产业区、香都进口商品城等项目建设;七里河区要抓好已经建成的海洋世界运行,加快兰州老街等项目建设;西固区要提升河口古镇文化旅游品位,抓好金城公园二期建设;高新区要抓好海洋游乐城等项目建设。

    政协委员南振岐就认为,兰州作为中心省会城市,将来的竞争肯定不是一二产业,一定在第三产业或者高端服务业,这其中重要的就是文化旅游产业。“兰州在这些年取得一定成绩,然而旅游文化产业附加值仍然很低,因此,要做好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提供更多文化旅游的产品是关键。”他说,兰州作为地域性中心城市,具有人才优势、经济优势,这种集聚效应可以推进创新发展,未来我们不妨以项目建设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深入研究开发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做好项目策划、包装、储备和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以大投入带动文化旅游大发展。

    他也建议,下一步,兰州应当加强对旅游软硬环境的建设,加大对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对旅游景点和周围环境改造的措施,还要大力培养旅游业方面的人才,加强对旅游从业者的培训,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旅游业市场;创立精品景区,注重包装,塑造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针对我市现有不同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对不同景点、景区进行“包装”,塑造个性鲜明的旅游形象;把我市主要旅游路线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外化为各路线“包装”,注重旅游产品有效营销,可加大对产品营销投资,开发出多种具有兰州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提高服务质量,加大宣传力度。    

看看,“三城行动”具体有哪些计划
    兰州晚报讯(记者王星明)《兰州市建设山水城兰州日报
甘肃省严禁借兰洽会名义突击花钱
    每日甘肃网7月1日讯 (兰州晨报记者王钊)兰州日报
全国高校BIM大赛甘农大学子获佳绩
    兰州晚报讯(记者马文艳)中国建筑学会近日公兰州日报
我市今年第二次排污权交易 7家企业竞价排污权
    兰州晚报讯(记者杜志超)6月30日,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