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命 新征程 再出发】 持之以恒保水土 久久为功绿陇原

27.02.2019  09:41
   

小流域综合治理撑起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天地

 

水土流失是世界目前的头号生态环境问题。我省生态环境脆弱,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有水土流失面积28.13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的66%,每年约有5.5亿吨泥沙流入黄河、长江。严重的水土流失抬高河床,淤塞河道,加大防洪压力;造成土壤瘠薄,肥力低下,耕地减少,林草破坏,水源涵养功能丧失;导致生产条件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群众生活困难,制约着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面对严重的水土流失,改革开放4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水土保持广大干部职工大胆探索实践,成功地总结探索出了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沟、梁、峁、坡综合治理,植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科学配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水土保持治理路子,实现了水土流失治理的三个转变:治理方式由单一的治理措施向多种措施配套转变;治理模式由单纯防治措施向治理与开发相结合转变;治理方向由生态小流域治理向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转变。在水利部等国家部委的关心支持下,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陆续实施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梯田建设项目、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和甘肃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等一大批水土保持重点项目,涌现了庄浪梯田化模范县,安定、庄浪、泾川等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县(区),两当、成县、康县、徽县等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示范县,建成了安定区九华沟、通渭县长川、清水县石河沟、两当县乔河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综合治理示范流域,治理的小流域林草植被覆盖率均在30%以上,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截至2017年底,全省累计治理小流域1906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58万平方公里,兴修梯田3212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草4.03万平方公里,封禁治理1.62万平方公里,建设淤地坝1600座。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实现了基本农田数量、粮食产量、群众收入“三增加”,农业生产条件、群众生活水平、生态环境“三改善”,水土流失面积、坡耕地面积、贫困人口数量“三减少”,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梯田建设推进了全省脱贫攻坚

 

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是我省的根本特征,全省有67个县(区)位于旱作农业区范围,这一区域人口占到全省总人口的80%,坡耕地占到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我省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全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大多处于干旱半干旱的山丘区,耕地以坡耕地为主,这些区域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基础薄弱,群众生活困难。

改革开放40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梯田建设作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措施常抓不懈,将梯田建设与群众脱贫致富深度融合,梯田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把梯田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按照“群众投劳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制定出台了《甘肃省“三田”建设管理办法》,每年兴修水平梯田达70万亩左右,梯田施工方式由以人工为主转变为人机结合修筑。随着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对梯田建设在发展旱作农业上的巨大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2001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全省梯田建设的决定,批准了《2001—2010年全省梯田建设规划》,制定了《甘肃省梯田建设管理办法》和《甘肃省机修梯田技术规程》,推行政府补助、地方配套、群众自筹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全省每年兴修水平梯田达120万亩左右,实现了由人工修筑为主向人机结合、机修为主的转变。1998年,庄浪县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梯田化的县,被水利部命名为“中国梯田化模范县”,2009年,安定、宁县、西峰3县(区)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黄土高原梯田化县(区)”。为进一步提高旱作农业区综合生产能力,2009年,省委、省政府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这个核心,启动实施了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用4年时间在全省旱作农业区8个市(州)的38个县(区)新修梯田500万亩。在提前完成500万亩建设任务的基础上,2012年省上提出再新增梯田750万亩的发展目标,2016年这项任务全面完成。这一时期,全省梯田建设打破地界、村界,实行整村、整乡、整流域集中建设,走上了科学化、制度化、规模化的轨道。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修梯田、调结构、兴产业、促增收”的发展路子,为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特色旱作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截至2017年底,全省累计兴修梯田3175万亩,占全省坡耕地的67%,涌现了庄浪、宁县、安定、西峰等一批梯田化县(区)。这些梯田年可拦蓄水16亿立方米,拦蓄土壤2.1亿吨,减少土壤有机质损失400多万吨,年可增产170多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15%左右,每年可满足400万人的粮食需求,有力地保障了粮食安全。同时,全省依托梯田建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发展,形成了“梯田+马铃薯”、“梯田+地膜玉米”、“梯田+经济林果”、“梯田+中药材”、“梯田+草食蓄”等多种产业模式,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7年与1978年相比,农民人均收入由110.25元增长到8076.1元,有力地推进了全省脱贫攻坚工作。

 

监督管理实现了开发与保护的双赢

 

我省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1999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省一大批交通、能源、矿产、城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大量的人为水土流失,给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更为严重的破坏。

为了避免走原来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将人为水土流失防治纳入法制化管理,用法律手段加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强化监督管理,有效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1989年,我省召开了全省第一次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会议,将西和县、天祝县作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试点县,标志着全省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正式启动实施。1991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颁布实施,我省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管理。建立了完善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1993年颁布实施了《甘肃省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2012年颁布实施了《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依据。同时制定了《甘肃省水土流失危害补偿费、防治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办法》、《甘肃省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甘肃省水土保持补偿费收费标准》和《甘肃省水土保持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参照执行标准》、《关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地方配套法规和制度。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联动执法检查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处理、行政处罚等手段,督促生产建设单位全面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加大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各级水土保持部门先后成立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85个,被依法确认行政处罚主体资格的60多个,有64个县(区)达到了水利部确定的监督管理能力县建设标准,先后开展了两次专项执法检查活动,每年组织对审批的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进行执法检查,确保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有效落实。行政审批改革不断深化,认真落实国家行政审批改革精神,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纳入政府公务平台管理,在规定的限期内完成方案审批,2014年和2017年省上先后两次将省级审批的部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权限下放市(州),提高了审批效率。2017年,随着国家取消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审批行政许可事项,我省全面停止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审批,主动指导生产建设单位开展自主验收。2017年落实国家降费减负政策,组织调整了全省水土保持补偿费收费标准,将一般性生产建设项目补偿费征收标准由原来每平米2元调整为1.4元,降费政策实施以来,全省共核减补偿费5818万元,极大地减轻了企业负担。改革开放40年来,全省共审批水土保持方案11058个,监督检查生产建设项目10896个,组织开展水土保持设施验收2111个,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8.87亿元,督促生产建设项目投资水土保持治理资金251亿元,防治弃土弃渣11.42亿立方米,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全社会水土保持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实现了开发和保护的双赢。

 

淤地坝建设构筑了黄土高原地区沟道防护体系

 

  我省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地形破碎、坡陡谷深、黄土裸露,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

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沟里打道坝,再旱也不怕”,这是黄土高原地区群众对淤地坝作用的高度概括。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将淤地坝建设作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来抓,淤地坝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各类淤地坝1600座,其中骨干坝559座,中型淤地坝451座,小型淤地坝590座,初步形成了我省黄土高原地区沟道防护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工程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505.39平方公里,可拦泥2.24亿万立方米,基本实现了“泥不出沟、清水下泄”,极大地减少了入黄泥沙。淤地坝大中小结合,层层拦蓄,1010座中型以上淤地坝工程2.27亿万立方米的滞洪库容,发挥了削峰、滞洪和上拦下保的作用,极大地保护了沟道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淤地坝拦蓄洪水,集蓄水资源,在干旱季节可作为应急抗旱水源,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修建在山大沟深、地形破碎的黄土高原中的这些淤地坝,连通了沟壑两岸,使坝顶成为桥梁,大大地改善了山丘区的交通条件,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在方便群众出行的同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淤地坝将泥沙拦蓄在库内,使荒沟逐渐淤积成坝地,目前全省淤地坝已淤成坝地3.3万亩,这些坝地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抗旱能力强,成为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我省水土流失面积大,防治任务十分繁重。在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必须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采取科学的防治手段,扎实稳步推进。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各级水土保持部门不断夯实水土保持基础工作,强化水土保持规划的指导作用,创新水土保持监测和信息化手段,加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奋力推进全省水土保持事业发展。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水土保持走过的40年历程,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斐然,水土保持事业蒸蒸日上。进入新时代,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法》和《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全面加强预防保护和综合治理,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水土保持产品,创造更加适宜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图文: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