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渭旱作循环农业产业化看定西精准扶贫
原标题:产业扶贫的“天耀模式”
从通渭旱作循环农业产业化看定西精准扶贫
有机肥生产
每批产品都经过严格化验
基础母牛繁育车间
交售完玉米秸秆拿到现款的农民
公司董事长汪继武给帮扶农户传授养牛技术
本报记者赵全福刘延海
定西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今年9月18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定西召开“三西”扶贫开发现场会。
9月24日,倾心关注定西扶贫攻坚的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再次赴定西市通渭县农村调研督查精准扶贫工作。他强调:“定西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三西”扶贫开发现场会议精神,倍加珍惜难得历史机遇,大力弘扬“三苦”精神,以“三严三实”要求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努力在全省扶贫开发中走在前列。”
省长刘伟平先后19次深入通渭县,进山区、入农户、看农业龙头产业,指导推广地膜种植,推动畜草产业发展,开展精准扶贫实践活动。
定西市把“修梯田—调结构—搞养殖—建沼气—肥还田—再种植”现代旱作循环农业发展的通渭经验作为农业产业化推进精准扶贫,进而决战扶贫开发,决胜扶贫攻坚的战略措施,探索出了陇原干旱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成功之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定西站在了精准扶贫,确保如期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的“风口”。
近日,记者走进通渭县,深入探解精准扶贫“天耀模式”的密码。
旱作循环:黄土旱塬农业的“一次革命”
通渭全境山大沟深,植被稀少,干旱缺水。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处于大旱大灾、小旱小灾、年年受灾、年年抗旱的恶性循环中,致使粮食生产和种植效益低而不稳,农业基础上的相关产业开发受到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民间有“一碗油换不来一碗水”的说法。尽管长期坚持生态治理,全县梯田化程度已达70%以上,但是,干旱仍是该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最大障碍。
“修梯田—调结构—搞养殖—建沼气—肥还田—再种植”破解增收难题
十年九旱,靠什么如期实现小康建设目标?
这是一个沉重的难题。如今,在通渭找到了答案:坚持走“修梯田—调结构—搞养殖—建沼气—肥还田—再种植”的现代旱作循环农业新路子,堪称黄土旱塬传统农业的“一次革命”。
1998年通渭实现了全县基本解决温饱,
历史性地解决了祖祖辈辈梦寐已求的吃饭问题。进入21世纪后,全县工作重心开始由谋求温饱向加快发展转变。如何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如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如何实现科学发展,通渭县委、县政府做了大量深入的探索。
2005年引进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2006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试验成功。2007年开始,通渭县抢抓省上实施“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及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的机遇,在全县正式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通渭县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王凤山说:“县上在2007年正式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恰恰这一年,春季遭遇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秋季遭遇严重冰雹灾害,造成了小麦、扁豆等其它作物严重减产、甚至绝收,但是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平均亩产依然达到625公斤。当时我们的广大干部群众形象地称为‘旱不垮、打不倒’的‘铁杆庄稼’呢!”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成功推广,使该县全膜玉米种植由2007年的1.7万亩扩大到2014年的90.4万亩,粮食产量由14.4万吨增加到44万吨、年均增长17%。2011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2010年、2012年、2013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2年的82元增加到2014年的4342元、增长53倍,贫困人口由29万人减少到10.5万人,贫困面由85%下降到26.3%。
随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全县粮食大幅增产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玉米秸秆。如何科学合理地加以利用,使之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通渭县开始探索循环农业方面的尝试,走出了一条“修梯田—调结构—搞养殖—建沼气—肥还田—再种植”的现代旱作循环农业新路子,2013年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创建地区”之一。
现代旱作循环农业产业化实现华丽转身,产业扶贫成效激活—池春水
量变引起质变,量变更能催生新生事物的产生。从全膜玉米的连年增收,随之产生大量的秸秆饲草,到秸秆饲草催生养殖业的崛起。让农民在种植全膜玉米和在发展养殖业中逐年增收。这是通渭县委、县政府在推进扶贫攻坚进程中,通过坚持不懈地实践探索而获得的新生之路,为通渭县脱贫致富起到了强有力推动作用。
本报记者赵全福刘延海
粮草丰盛奠定了畜牧业发展基础。通渭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定围绕粮草发展后续产业,以种促养,以养带种。
从2009年开始实施“十百千万”工程,目前,全县共有养殖场(企业)345家,129个合作社。养殖大户1.97万户,存栏肉牛6.96万头,出栏累计2.33万头。通过青贮氨化饲料加工技术就地转化秸秆,使秸秆利用率达到70%以上,初步形成依靠种植业发展养殖业、依托养殖业带动种植业、以种植养殖培育加工业、以加工业为龙头带动种养加的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链。
甘肃天耀草业科技有限公司是通渭县大力发展以全膜玉米为主的旱作循环农业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企业。这个集饲草种植、研发、加工、销售,畜牧养殖,有机肥研发、加工、销售,蚯蚓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本地企业,经过十年磨砺,带领一个庞大的农民方阵,冲破增收难的重重障碍,在黄土地上崛起,从大山里走来,形成了新时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扶贫开发新模式———天耀模式。如今,已经成长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级扶贫龙头企业。
天耀模式:产业扶贫的成功“范本效应”
山坡上种树草崖畔畔上青,牛犊犊羊羔羔养在家门中;草棵棵秸秆杆赛过粮苗苗,旱作循环农业带来好光景。
这是旱塬上流传的一首赞美退耕还林(草)的新民谣。
通渭县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扶持甘肃天耀草业科技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依托当地大力发展全膜玉米和退耕还林而拥有丰盛的饲草资源,延长产业链条,让贫困户在延长产业链条的过程中或者每个环节上实现可持续增收走“草-畜-肥”循环经营发展之路———产业扶贫。
推行“1十3”贷款模式:让贫困户贷款资金发挥其效益最大化
产业扶贫,重在“授人以渔”,增强扶贫的“造血”功能。“怎么抓”才能带领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
省长刘伟平在通渭县调研时指出:“突出能人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积极倡导致富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结对子,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新型经营主体走、新型经营主体带着贫困户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需求走的产业扶贫新格局。”
通渭县县长邵志刚说,我们积极探索和创新精准扶贫模式,采取“贫困户自主使用,‘贫困户+致富能人’‘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的“1+3”的贷款模式,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按自主自愿的原则,在贫困户自主使用贷款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的确无致富能力的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入股分红、折价投放基础母畜、吸收贫困群众就业等方式,有效解决了龙头企业发展资金不足和一些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并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多年来,甘肃天耀草业科技有限公司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探索。
在帮扶碧玉乡朱川村、岳岔村和石滩村的过程中,企业按照“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吸收贫困户将贷款资金入股到企业,并按一定比率分红利或者吸收贫困户到企业生产线务工等方式帮扶其脱贫致富。
“龙头企业+贫困户”贷款模式内容是:贫困户将5万元的贷款入股给企业统一使用,用于企业的发展和经营生产,使用期限3年。同时企业按一定的分红标准为贫困户分红。贷款到期后,由企业统一退还农户用于还贷。这样一方面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题,另一方面更能带动贫困户尽快脱贫与降低信贷还款风险。
贫困户分红的具体方式是:企业按每年不低于贫困户投入信贷额度(5万元)7.5%的红利计算,每年带动农户新增收入(红利)3750元,三年农户可新增收入(红利)11250元。且企业将三年的红利一次性折价成价值相当、品种优良的西门塔尔基础母牛分红给贫困户发展养殖业。这样分红得到的基础母牛归贫困户所有,企业不再回收。折价分红基础母牛后剩下的红利现金余额,经双方协商采取以草产品、有机肥等实物或现金的方式返还给贫困户,用于其肉牛养殖和农作物生产经营。
同时甘肃天耀草业科技有限公司对贫困户投放基础母牛所生产的牛犊出栏时,以高于同期市场价两个百分点进行回收,并在养殖管理上可由公司代农户统一供种、统一收购、统一销售,企业免费提供防疫防病技术、免费提供饲喂技术、免费冻精配种。
据甘肃天耀草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汪继武说:“一头牛一般繁殖能力在10年以上,妊娠期282天左右,产后40天后又开始发情,一年产一头牛犊应该没问题。所产的母牛犊在1岁半左右又可配种繁殖。按3年计算,农户可繁养母牛4头。每头按9800元计算,产值在39200元左右。在养殖时间越长的情况下,贫困户养殖数量越多,经济效益会更加明显。”
“我是个贫困户,去年两个老人因病相继去逝,这之前给老人治病花光了全家原本很少的积蓄,再加上两个孩子上学,家里的花销开支很大,一年收入不多。”通渭县碧玉乡朱川村村民刘喜明说:“村上帮我贷了5万元的款,当时我
心里头确实没个谱,不知拿上这笔款子去干啥好。现在天耀草业公司恰恰联系帮扶我家,让我把这些钱入股到企业,发展养殖业,公司一次分红让我白白得到了两头新品种的西门塔尔牛。今后,我要紧密联系这家企业发展养牛业,力争尽快脱贫致富。”
截至目前,通渭县累计发放37875万元7829户,其中企业带动1315万元263户。甘肃天耀草业科技有限公司已在碧玉乡朱川村、岳岔村及石滩村等3个村带动贫困户162户,其中朱川村57户,岳岔村36户,石滩村69户,涉及贷款金额810万元。
“草-畜-肥”循环模式:让贫困户在产业链条的每个环节增收
“天耀草业公司建在了村子里,我们上下班十分方便。现在一家人都是公司的员工,儿子在饲草加工生产线上班,每月工资收入2600元;我年龄大一点是专职的养牛饲养员,在养殖车间上班,每月工资收入2000元;老婆在有机肥生产线搞包装,每月工资收入2400元。一个月下来,全家收入合计要达到7000元呢!”家住碧玉乡石滩村石滩社的冉旭星说。冉旭星一家人的收入是天耀草业公司“草-畜-肥”循环经营发展产业链条上增收致富的一个典型案例,也是企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
尽管全膜玉米的种植筑起了通渭农家的大粮仓,催生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一家一户的分散养殖或专业合作社带动下的分散或集中养殖,是单一的“养殖+销售”或者“养殖+生产牛犊+销售”至于中间的粪便处理等诸多环节产生的效益白白浪费,同时也存在饲草的营养搭配不够合理,生产不出品种优良且适合市场需求的牛犊,市场销售渠道不畅,卖不上理想的市场价格,大量的粪便处理不及时会造成环境污染等现象。
然而,天耀草业公司的主要消耗资源是牧草、农作物废弃秸秆。畜草生产线产生的主要废弃物是牛粪和饲草下脚料。有机肥生产正好解决了牛粪和饲草下脚料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问题,整个生产线无其他废弃物排放。草畜肥产业链的形成有利于资源化综合利用,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通渭县委书记令续鹏掐着指头算大账:目前甘肃天耀草业科技有限公司已拥有年产草产品10万吨,其辐射带动秸秆和畜草每亩增收300元,户均增加收入4000元以上。3000头基础母牛每年繁殖2700头牛犊,每户按5头投放,可以推动每年540户整村推进养殖业项目建设。
另外,企业千头肉牛育肥场、年产2万吨有机肥生产线,发展特色的“草-畜-肥”循环经营发展模式,形成的“草-畜-肥-蚯蚓”,“种-养-加”,“产-供-销”为一体的循环经营产业链,在县内连着千家万户,在县外连着广阔的市场,是拉动生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
公司董事长汪继武很自信地告诉记者:“这几年,我们积极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既能壮大企业,又能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今后要继续走好这条双赢的路子,不断完善这条路子。既要使企业效益最大化,也要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通过发展养殖发家致富。”
农业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开发良性循环
省委书记王三运指出:要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突出精准扶贫,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努力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现代农业产业扶贫新模式。
企业大量收购饲草:既能调动起群众种植全膜玉米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又能推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天耀草业公司年生产10万吨草产品加工生产线,正常年需玉米秸秆(青贮、黄贮)在8万吨左右,按当地玉米秸秆收购价330元/吨计算,合计年增加农民收入在2640万元左右。今年已收购青贮玉米秸秆5万多吨,增加农民收入1600多万元,亩产净获纯利润300多元。
碧玉乡店子村店子社的罗启德说:“我家六口人,婆婆、公公年事已高,两个娃娃正在上学,家里负担特别重。丈夫也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全靠他一个人的出外务工挣点收入,我在家还要照顾老人,照看孩子上学。种的10亩多地如不种全膜玉米,也没啥收益。2012年以来,天耀草业公司在我村建厂后,闲暇时我就到公司打打工。一年下来也收入近两万块钱,补贴家用,家里不愁没零花钱。同时,也能够方便照顾公婆和照看学生上学。今年种的10亩全膜玉米全部把秸秆交到了天耀草业公司作饲料,挣了1万多块钱呢!”
通渭县创新精准扶贫模式,支持企业走产业扶贫“草-畜-肥”的循环经营发展路子,让“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升级并能发挥其更大效益。一方面,拓宽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村民们不再外出打工可在家门口平安创业致富挣大钱;另一方面,让村民们在家中能照顾上老人和孩子,享受他们的天伦之乐,对创造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企业发展畜牧养殖业:既方便了村民家门口就业,又能带动更多农户发展养殖业实现脱贫致富
联手结对子,农民更受益。天耀草业公司依
托牛场通过免费提供防疫和饲养技术,免费提供冻精配种,统一供种,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方式建立了“公司+农户”合作模式,带领群众发展养殖业实现脱贫致富。
近几年来,公司依托牛场和当时开展的双联行动,通过采取“投母还犊”方式与第三铺乡金川村30户农户结成帮扶对子,投放基础母牛30头。目前这些农户已繁殖牛犊86头,返还牛犊30头,每头基础母牛按8000元算,养殖户受益24万多元,每头牛犊按6500元计算,养殖户受益36.4万元,合计养殖户受益60.4万元,户均受益2万多元。
通渭县第三铺乡金川村村民魏峰说:“感谢天耀草业公司,感谢你们对我们大伙儿的帮扶,你们带动村民们发展起了养牛这个产业,让大家尝到了甜头,就从我家里来说,现在慢慢地富起来了。目前,家里养的牛由1头发展到5头牛了。真是感谢啊!”
企业、农户共同发展养牛业,让他们共享双赢,这一效果推动了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发展养殖这一增收的行列中来。
甘肃天耀草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场场长魏国栋说:“在第三铺乡金川村最初有12户村民发展养殖,收效不错,在他们的影响下,由12户增加到30户,全村遍地开花,几乎每家每户都在养牛,现在10多户养殖户养殖规模达到了5头以上。”
目前,公司建有千头肉牛育肥场和3000头基础母牛繁育场各一座。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基础母牛,采用冻精配种技术,改良肉牛品种,提高了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整体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实现了规模化养殖。
“天耀草业公司联系我家,为我家分红两头西门塔尔牛。过去我们养的牛品种老化,出栏率低,在市场上也销售不上好价钱,公司分红给我们的牛,品种优良,容易肥壮。在市场上也能卖个好价钱。”碧玉乡朱川村刘下社村民刘全狗说,“我养牛多年,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天耀草业公司还招聘我到他们公司里当饲养员打工挣钱呢!”
甘肃天耀草畜肥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已基本建成投产,具有天耀特色的“草-畜-肥”循环经营发展模式也已形成。项目建成后拟可解决当地300多人的就业问题。目前已吸纳周边村社120多人在企业务工,人均月收入在2400元左右,企业年支出务工费用近345.6万元。
企业发展有机肥产业:既能解决大量粪便处理不及时而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也能推动现代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由牧草加工—发展畜牧养殖—有机肥的生产—蚯蚓生产是一个循环产业的流程过程。
甘肃天耀草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汪继武坚定地说,现在我们的发展模式基本成功了,下一步要大力发展特色的“草-畜-肥”循环经营发展模式,让“草-畜-肥-蚯蚓”、“种-养-加”,“产-供-销”为一体循环经济产业链发挥最大效益。
目前,企业生产的“田耀肥业”牌花卉、蔬菜、林果、大田等专用精致有机肥,采用国内先进的“畜禽粪便生物处理技术”,对原料牛粪和废弃秸秆下脚料进行连续好氧高温发酵处理,腐熟完全,无任何有害物质残留,短时间内使堆肥达到无害化标准。产品经国家权威部门检测,所有数据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
省农业节水与土壤肥料管理总站站长崔增团在天耀草业公司观摩时讲:“把下脚料变成富含科技成份的有机肥料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企业生产的有机肥产品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的抗旱和抗病能力,综合调节农作物、果蔬、花卉等的生理机能及无公害农产品提质、增收等作用。”
天耀草业公司的蚯蚓生产区是一块30亩大小的场地。据有机肥车间张宝强的介绍,蚯蚓养殖主要用途有净化环境,变废为利,增肥改土;作为新的动物蛋白源,制成优质的饲料添加剂,或作为人类的高蛋白食品;作为药物、化妆品的原料;利用蚯蚓或蚯蚓粪的特殊功能,作为农业生产的优质有机肥料等。公司将牛粪及饲草下脚料等废弃物养殖蚯蚓纳入产业链的延伸,不但有效利用废弃物发展特种养殖,还可提供更为优质的有机肥料———蚯蚓肥。
是通渭县委、县政府在扶贫攻坚进程中创出的一个产业扶贫的新模式。可以说,“修梯田—调结构—搞养殖—建沼气—肥还田—再种植”的现代旱作循环农业发展路子让通渭县从缺粮大县剧变为粮食自给有余,从绝对贫困剧变为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创造了定西市扶贫开发的“通渭模式”。而产业扶贫的“天耀模式”也就是“通渭模式”的再创新、再突破和再升级。
令续鹏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回顾三十年来扶贫开发工作时谈到,中央先后启动实施“三西”农业建设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制定出台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省上启动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通渭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抢抓全国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历史机遇,艰苦奋斗,积极探索与创新,走过了以解决吃穿为主要任务的救济式扶贫、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攻坚式扶贫、以实现2017年整体脱贫和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为主要任务的精准式扶贫,走出了一条自然条件严酷地区脱贫致富之路。培养、扶持更多“天耀模式”的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是黄土旱塬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实现干旱贫困山区小康目标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