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作协副主席涉抄袭是对谁的嘲讽?

21.07.2015  03:47

    背景:陕西作协副主席、西安作协主席吴克敬刚被杂志指责一稿多投,又被人质疑抄袭。据报道,吴克敬的诗作《户县赋》,全文区区205字,竟有192字与户县作协副主席李景宁的同题诗作一致。

    新京报发表魏英杰的观点:省作协副主席涉嫌抄袭县作协副主席,令人哑然失笑,而吴克敬的解释更让人喷饭。一开始他回答这是因为“县上就这几件事”,转而又表示这是他的书法作品,不清楚怎么会出现在报纸上。这种逻辑和他回应一稿多投事件差不多,都属于强词夺理的类型。稍早前,他往《长江文艺》投了一篇短篇小说《锄禾》,杂志方面觉得似曾相识,专门向他询问,他回复是新作。等小说发表出来,杂志才发觉,原来这篇小说包括这次在内,已经在国内第五次公开发表。吴克敬却似乎很淡定地回答,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如果说一篇文章经刊物方面同意在不同地方同时发表也就罢了,几年前发表过的小说竟然还能这样干,想想也真是“”了。作协、文联是文化艺术机构,相关负责人更应对文字版权心存敬畏。像抄袭这种事情,不仅抢人家饭碗,还是在砸自己的牌子。对那些抄袭者而言,哪怕百年后作品还能存留于世,也只能称作剽窃的证据。

    小蒋随想:这种人的存在,不光是给靠笔杆子吃饭者的脸上抹黑,而且对本就被外界指指点点的作协的名声也是进一步伤害。人品低下至此,怎能写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去“感染、鼓励、引领”受众?这种人又是怎么爬上省作协副主席的位子?在某种程度上,这不光是涉嫌抄袭的副主席个人的丑闻,更是对地方文坛与官场生态的一种嘲讽。一面是许多新锐作家、知名文人不加入作协,另一面是某些不配当作家的人端坐在作协的位子上,这实在是很吊诡的景象。而在国人阅读量越来越少的背景下,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作协的人究竟写过什么,只记得某些“作协的人”出了怎样的丑,这种光怪陆离更让人深思。促进国人阅读,需要深刻的、有血有肉的作品,而不是一窝蜂地去追玄幻、推理、穿越的“文风”。不要将全部责任推给社会浮躁,作协的根本任务不是“解决”一些人的级别待遇,而是如何促进作家一面脚踏实地地写作、一面放飞思想。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