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佛像敷面膜:一敷半年修复需耗1年时间

23.07.2015  12:01

  历时半年多的修复,成都下同仁路去年11月出土的140多件佛造像,即将一展芳颜。记者7月20日在成都市考古研究所文保中心看到,出土佛像构件已接近修复尾声,预计10月就将全部完工。而修复完成的佛像经过清理、脱盐等程序,已经可以看出宝相庄严、曹衣出水的风姿。据悉,这批造像未来将在成都博物馆新馆展出。

  2014年11-12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距离宽窄巷子200米远的下同仁路126号的原成都市水表厂厂区内,陆续发掘出了140余件石刻佛像及残件,被确定为南北朝到唐代之间的作品。这些红砂岩佛像,有单体佛、菩萨、天王像,也有背屏式组合造像,还有一件单体倚坐式托塔天王像,为“在国内极为少见”。

  半年时间,这些佛像在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内,经历了清理、加固、脱盐、拼对等程序,光是用湿宣纸“敷面膜”,就要整整半年时间。在修复阶段,文保人员还发现了石像身上的修复痕迹,就粘合问题,与古人进行了一次“专业切磋”。随着3D影像的制作和最后粘接、谐色等环节的完成,今年底,这批佛像将具备“走进博物馆”的资质。

   面膜一敷半年修复需耗1年时间

  7月20日,华西都市报记者走进文保中心,中央空调的储藏室内,已经拼对成功的佛像,都有自己独立的塑料防潮箱里。部分佛像包裹着白色织物,无法窥得全貌。

  工作人员说,这些佛像,正在经历“局部脱盐”的步骤。脱盐,是用超纯水浸湿宣纸,将湿宣纸裹住石像,宣纸1-2周换一次。光是这一个步骤,就要持续半年时间。“这就像是给佛像做面膜。”中心工作人员杨盛说,面膜一是可以保湿,避免文物因为干燥过快而开裂,而是为了吸出佛像体内的盐分。

  佛像在地下时,盐分保持着相对的稳定状态。而出土之后的温度、湿度与地下都有很大不同,如果不进行脱盐的工作,盐分就可能在佛像表面结晶,将原本风化较为严重的表面撑破,出现粉化现象。这些佛像的“面膜”将会一到两周更换一次,为期半年左右,才会使佛像体内的盐分达到稳定。

  在“敷面膜”前,佛像显示经历了1个月的清理工作,去掉了表面的泥土,之后又对彩绘、饰金部分做了加固。

  敷完面膜后,佛像还会进行风化加固,用专用的加固剂对文物风化部分进行加固。再之后就可以进入后拼对和粘接的环节,也就是将原本散落破碎的佛像恢复到一个较为完整的状态。最后对修复中留下的痕迹进行“谐色”,就是补色差,使佛像“远看一致,近看有别”。

  预计今年底,这批佛像就能修复到“能够进入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