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让“送礼清单”变成“追责清单”
近日,网曝江苏绿叶农化公司向当地政府官员、银行领导中秋节节礼清单,清单涉及盐城市、阜宁县等地的上百名官员,金额由1000元到5万元不等。清单上一名官员称,2周前盐城市纪委已经开始调查此事。(8月20日,新京报)
网上曝出的这6张清单涉及部门之广令人瞠目结舌,从政府、安监、公安、药检到环保、税务、银行,一个农化公司经营运作中可能会涉及到的任何一个政府部门都在这张清单上有所体现。而涉及金额也随职务不同而有所不同,从1000元到5万元不等,形式也有现金、卡、土特产等多种形式,让人不由得感叹“功夫下的真足真细”。虽然该公司工作人员称名单是“捏造”的,名单上涉及到的某位官员也言之凿凿的说“自己没有收到过‘绿叶农化’的过节礼”,但笔者认为这份2011年的“送礼清单”仍然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仍可作为纪检监察部门调查案情时必要的线索。
类似的“清单”并不罕见。2011年重庆一包工头自杀身亡,其记事本中将送礼开支一一罗列,让涉及部门和官员“颜面扫地”;2014年2月,某能源公司的“送礼清单”被曝光,单笔开支最高达到数十万;今年7月,一位破产民企老板晒出公司存续5年内花费的各项礼金、礼品隐性开支,总金额接近千万。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人和人之前有人情往来很正常,但企业和相关部门之间动辄数万、数十万的金钱交流早已不在“正常”范围之内,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的味道。
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他们做出的任何行为都只有“寻求更大的利润”这个唯一的目的,当企业家们在官员身上付出金钱的时候,获取的必然也是公权力带来的各种额外的利润和特权。自古官商勾结都是扰乱执政根基的大忌,官员本该“为公”,商人本就“重私”,当这二者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之时,“为公者”往往会忘了“公职”、“公德”,开始权力寻租、牟取私利,给国家、人民带来巨额经济损失,重创政府公信力。
面对这种“送礼清单”,我们决不能只有“笑过就算”的心态,让官员和企业之前的“潜规则”继续潜行,而是应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立刻追查,让一切浮出水面,经受住阳光的暴晒。而对涉及其中的官员来说,清者自清,真金不怕火炼,自己行得端做得正也就不怕人来查。心里没鬼,就该积极支持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毕竟唯有经受住组织和人民的审视,才不会在日后时时刻刻都在担心流言蜚语的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