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土窑洞 住进新瓦房 ——庆城县实施“告别窑洞”扶贫工程侧记
新春时节,在庆城县农村,一排排新居错落有致,白墙、青砖、灰瓦,配以大红灯笼和鲜艳的春联,喜庆吉祥,美丽如画。
“今年终于在新房里过年了,这都是托了‘告别窑洞’工程的福。”在入住不久的新房子里迎接记者来访,庆城县葛崾岘办事处二郎山村的夏生龙很开心。
受益于农村危房改造惠民工程,和夏生龙一样,2016年,庆城县有近7000名困难群众依托“告别窑洞”工程,搬出了危旧的土窑洞,住进了新瓦房。
提起告别危旧窑洞的事儿,土桥乡南庄塬村55岁的村民冯桂琴格外动情。6年前,在外打工的儿子带着一家人回来过年,可除夕晚上,当全家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坐夜”时,“不争气”的破窑洞顶上不时往下掉土块。这件事不光扫了一家人的兴致,还吓得儿媳妇、孙子再没回来过。2016年,受益于“告别窑洞”工程,冯桂琴家新建了3间砖瓦房,让她告别住了30多年的窑洞,过年前搬进了新房。“有安稳的地方住了,今年过年,孩子们都回来了。”冯桂琴开心地说。
窑洞是陇东人千百年来传统的居住方式,有着修筑成本低,冬暖夏凉等特点。在生产资料短缺的年代,窑洞民居是陇东一道独特的风景。
然而,随着历史变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居条件大为改善,人们居住窑洞的习惯也发生了改变。
“和房屋相比,窑洞安全等级相对较低。特别是部分窑洞采光性能差、通风不畅、阴冷潮湿,有些窑洞受地震、强降雨等自然灾害影响,都有不同程度损毁,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县住建局负责人说。2009年以来,庆城县加快农村危改项目,以资金补助的形式帮助群众建新房、住新居,告别窑洞。到2015年底共实施危窑改造10842户,发放补助资金1.275亿元。同时,结合实施新农村建设,建成不同规模的居民点83处3176户。
庆城县委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安居才能乐业,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满足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庆城县把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作为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关键一环来抓,决心利用3年时间让全县所有住在危窑中的群众住上新房。
2016年4月,庆城县“告别窑洞”工程启动,采取分散建房、集中建房、在乡镇购买商品房与租住公租房四种方式,主要措施是通过新建楼房、平房、安架房等安全性较高的房屋,对全县无居住场所或居住场所为窑洞及C、D级房屋进行改造,年内实现贫困户安全住房全覆盖,并于2017年至2018年对非贫困户住房进行提质改造,实现全县所有农户告别窑洞。
庆城县多方拓宽贷款资金渠道,整合中央和省市县危房改造资金8900万元,整合国家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6097.7万元,协调银行贷款5亿元。县财政还专门列支贴息资金4000万元支持群众建房,同时,协调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发放贷款,县财政按照5.3‰的年利率予以贴息。在信贷资金支持下,户均都能得到5至10万元的贷款,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建房资金短缺问题。同时,对于未享受过危房改造政策的农户,在享受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的同时,可申请额度5万元、期限10年的全额贴息贷款。贷款方式上,按照农户自愿申请,资金合作社资料审查、村委会调查初审、乡镇政府审批的方式申请贷款,对集中建房户,贷款资金直接拨付给建筑工队,对分散建房户,在完成地基处理开始砌墙后,按照相关程序申请贷款发放,解决了群众的资金短缺难题;还款方式则从贷款之日起,从第6年开始偿还贷款,并可根据农户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一次性还清或逐年还款,直至第10年还清所有贷款。
“告别窑洞”工程成为庆城县近年来财政投资金额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一个民生项目,县里采取“六个结合”的办法同步推进,即把告别危旧窑洞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易地扶贫搬迁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帮扶特困群体相结合,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棚户区改造相结合,打造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既要让群众搬得出来,住得进去,更要让群众能富起来。在对贫困群众实施“告别窑洞”工程的同时,针对有苹果树栽植意愿的群众,协调苹果苗木,开展技术指导;针对有外出务工需求的,积极为其协调就业单位、寻找就业机会;对因学、因病、因灾致贫的贫困人口,在落实国家补贴救助政策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临时救助和专项救助制度,通过双联帮扶、社会募捐、企业帮联、成立基金会等方式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对丧失劳动能力、身残智障的特困户,全部由政府兜底保障。
2016年,庆城县“告别窑洞”工程共投入6.53亿元,惠及群众6789户27156人,投资6097.7万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共搬迁群众331户1431人。(记者先朝阳 通讯员杨玉林 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