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新兰州如何炼成---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全面关注我市持续深化“兰州蓝”宏图

25.03.2016  16:42

  今年的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关注焦点除了如何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如何持续深化打造“兰州蓝”外,还非常关注山水城市、低碳城市的建设,而这些关注焦点的背后,则是一条绿色低碳的转型跨越之路。我市把“绿色低碳新兰州”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围绕山水城市打造、低碳城市建设、循环经济深化发展等,走一条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代表委员们针对这个话题在会场内外建言献策,期盼早日实现宏伟蓝图。

  “冬天站在兰山的三台阁上看不清楚兰州的全貌,晚上出去溜达一圈会吸一鼻孔的黑色灰尘……”两会期间,记者采访时一位张姓大爷说,兰州的大气污染曾经是很多市民心中抹不去的痛点。如今,这种情况一去不复返,兰州的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兰州蓝”已成为各大媒体的热点新闻词,再加上兰州在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拿到了“今日变革进步奖”,后又荣登“中国十大幸福城市”,大气污染的“痛点”变成了市民心目中的“自豪点”。两会上,不论是政协委员的讨论现场还是人大代表的审议现场,“兰州蓝”成为大家争相发言的“宠儿”。

  “2015年,感受最深、最值得点赞是我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仅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而且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得到了认可。我要呼吁广大市民要理解支持政府部门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为改善城市环境贡献力量”。人大代表王嵘如是说,她对兰州市治污前后的变化感受很深。人大代表崔惠珍告诉记者,去年兰州市在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获得“今日变革进步奖”,可见,兰州市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获得了世界的认可,让外界人士在给“兰州蓝”点赞时,市民也给政府部门在治污中的辛勤付出点赞。

  这一系列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省市联动打出的“整体战”和“攻坚战”,以及我市铁腕治污中实施的各项措施。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虞海燕不久前在全国两会上接受中央媒体采访时说,自2012年开始,我市重点采取了减排、压煤、除尘、控车、增容、立法、严管、问效等八个方面的措施治理大气污染。对老城区工业污染源采取“改、停、关、搬”措施,对210家高排放企业进行深度治理,城区三大电厂污染物排放量下降60%以上;重点从“治、管、控”入手减煤量、控煤质,改造锅炉,大力调整城市能源结构,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指标,单位GDP能耗下降20%。

  绿色屏障为低碳城市建设护航

  由于受“两山夹一河”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及能源结构和工业布局的影响,大气污染曾经一直是阻碍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只“拦路虎”。但是,当我市治污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时,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反而成为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增加了更多的宜居元素。据市生态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全市森林覆盖率从“十一五”末的12.21%增加到16%。我市五年新增、改造城市绿地2345.6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累计达到6615.6公顷,绿地率由“十一五”末的25.07%增加到32.46%,绿化覆盖率从28.17%增加到36.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8.93平方米增加到10.87平方米。“两山夹一河”形成的绿色生态屏障为绿色低碳城市的创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今年我市将‘绿色低碳城市’的创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山水城市的打造、低碳城市的建设、循环经济的深化发展等,走一条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政协委员陈伟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要达到今年大气污染治理的目标和绿色低碳城市的建设,要以生态城市的建设和节能减排为突破口。

  一提起用节能减排的方式治污,很多人会想起去年以来我市陆续投放的新能源公共交通工具,比如公共自行车、电动出租车和新能源公交车。据兰州公交集团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兰州公共自行车租用人次已突破2000万。该项目一期共建成377个服务网点,覆盖城关、七里河、安宁三区。根据国家交通部统一算法,一期项目节能量为2109.22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467.9吨,减少燃油消耗约297万升。同时,若按照4人乘坐一辆出租车计算,2000万人次出行约需要500万辆出租车次解决、公交按照80人次一辆公交车计算,约需要25万辆车次的公交才能解决2000万人次的出行问题,有效减少了碳排放量。

  绿色低碳城市的创建,还能撬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要打造城关区域及‘大兰山’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在规划设计中一定要使‘大兰山’和黄河兰州段、白塔山遥相呼应。”我市要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就要树立“山水城市”打造一盘棋的战略思维,为打造兰州“绿色低碳新兰州”提高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同时,要对南北两山及黄河沿线兰州段进行退耕换林,全面实施自然生态修复保育、基础性绿色屏障建设,确保城市的“青山绿水”长存。

  水是山的故事。“第二水源地的建设,不仅给兰州打造山水城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还会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市将借助兰州第二水源地的建设,把富余水资源引入南北两山,经排洪道注入黄河,促进排洪道、南河道、湖泊、湿地、渠道互联互通,构筑一个大的“生态新水系”。这项工作也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构筑全民参与治污的大格局

  在政协兰州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市环保局局长闫子江建议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解决生态保护资金短缺问题。他表示,我市自2012年打响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以来,全面实施环境立法、工业减排、燃煤减量、尾气达标、扬尘管控、生态增容、清新空气、能力提升八大治污工程,逐步形成了全民动员、全员参与的社会化治污大格局。

  围绕如何建设“绿色低碳新兰州”,闫子江建议,首先市民作为城市的主人,不仅仅是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者、得益者,更是保护者;应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合理确定城区功能定位。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于兰州市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规划中,落实到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系统、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各个专项规划里,渗透到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城市景观、住宅小区等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绿色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环保技术创新,突破生态环境瓶颈。

  还要注重生态保护修复,维护生态环境安全。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收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解决生态保护资金短缺问题。要强化资源开发环境监管,防止人为生态破坏。坚持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的原则,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

  向低碳城市建设转化和提升

  “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埋头治理大气污染,没想到这次参加完巴黎世界气候大会后,发现我们在干一项高级别的工作——走低碳城市建设之路。”市人大代表、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占亭在去年的一次会议上如是感概。

  我市在巩固治污成果的基础上,将大气污染治理向低碳城市建设转化和提升,那么,今年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如何更好地巩固和提升兰州的治污成果,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对此,市人大代表、副市长严志坚认为,今年我市要始终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围绕改善环境质量这一核心,固化规范治污措施,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在管住源头、深入治本、刚性执法、严格问责上持续发力,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确保2016年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达到252天,达标率69%以上,PM10、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省政府目标值之下。

  为了提前着手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转化和提升,3月24日下午,袁占亭利用两会空余的时间,在市政府召开调度会,要求《政府工作报告》审定后,相关部门要围绕山水城市的打造、低碳城市的建设、循环经济的深化发展,充分学习借鉴镇江市探索碳峰值、建设碳平台、实行碳评估、实施碳考核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并与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全力推进“绿色低碳新兰州”的建设。

  结合国际国内峰值研究的模型和方法,基于城市近十几年的碳排放相关数据,我市从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构建碳排放峰值分析模型,研究分析不同发展情景下的碳峰值年以及实现路径,提出到2025年实现碳排放达峰的目标。为了全力推进这项工作,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我市将围绕实现碳排放达峰这个核心目标,联合专业研究机构和社会力量,尽快对碳排放达峰工作作出具体安排,拿出碳排放达峰的路线图和实施方案,以达峰目标倒逼控排减排的各项工作,启动低碳城市管理云平台建设,从碳值测算、路径分析、行动举措等方面务实推进。

  据了解,从2010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在全国开展了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目前全国已有6个低碳试点省区和36个低碳试点城市。两会结束后,我市将派出学习考察组,学习借鉴南京、武汉、青岛和镇江等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的经验做法,制定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尽快推开低碳城市建设,争取进入全国低碳试点城市行列,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