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低俗更严重的是非理性语言暴力
近日,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下,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主办召开净化网络语言主题座谈会。会上,人民网舆情研究室发布的网络低俗粗鄙语言的报告显示,“尼玛”、“屌丝”和“逗比”位列前三。(6月3日《新京报》)
一个活跃的网民,谁没有遭遇过几句网络低俗语?“尼玛”、“屌丝”和“逗比”之外,诸如“傻逼”、“蛋疼”、“跪舔”等等语言,在网络世界中呈蔓延之势,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不低俗不语言”的网络用语环境。这确实值得我们注意。
然而,相比网络低俗语言,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恐怕是网络非理性语言暴力。实际上,是后者,而非前者,在真正蚕食、戕害着网络世界应有的公序良俗。
语言是心灵的显现,低俗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人心的扭曲与畸变,或者更准确地说,网络低俗语言乃是人性中庸俗、暧昧的一面在网络世界中不受节制地发泄。网络是另一个世界,为人心在现实生活中不便表现的一面提供了一个表达的平台。但低俗也仅仅是低俗而已,纵然不高贵、雅致、高大上,但这本就是人生的一个侧面、生活的一种姿态,最大的罪过也不过将本该隐藏在私域的东西挪到公共场合而已,纵有不妥,但对网络环境的伤害并没有那么大。更何况,很多看上去低俗、粗鄙的语言实际上早已失去了原生的意义,或者成为单纯的语气词,或者被嫁接上了不但不低俗、反而颇有意味的内涵。
但非理性的语言暴力就大不一样了。如果说低俗语言只是人性中庸俗部分的显现,那么网络非理性语言暴力就是人性中最邪恶、最恶毒的成分的极端化。那些充斥网络的语言暴力、非理性谩骂、极端的仇视言论,已经逐渐将网络变成了一个“硝烟弥漫”、你死我活的战场,而非一个公共空间,理性讨论的空间被挤压,理性商讨的精神被放弃,合作与妥协的可能性也就逐步丧失。
在我们公共商讨环境本就匮乏的社会里,网络事实上承担起了公共讨论平台的任务,所以网络,尤其是一些开放性的平台,应该首先是一个公共空间,而非私人领域的集合。而每一个网民,也就在借网络这一平台发表其对公共议题的意见,并与异己的意见交锋、沟通、互动,最终建构社会共识。同时,借网络这一环境,我们社会也可练习公共讨论的技能与礼仪,逐渐学会倾听、尊重不同的意见,谋求合作与妥协的可能性。而非理性的语言暴力破坏了这一空间的公共性,戕害了其理性生态,使得上述两点无从谈起。
所以,就“净网”行动而言,需要着眼的,不应该是低俗语言,而应该是非理性的语言暴力。前者的目的,是打造一个干净、纯洁的网络空间;而后者的目的,是为了构建一个理性、公共的网络空间。显而易见,对于现代社会,后者的意义更显重要,也更显根本。
当然,在净化非理性的语言暴力的过程中,政府尤须谨慎,务必本着公平、理性、正义的精神,以保障与增进合法自由、公共性、理性为目的。如若不然,或者将加剧网络世界的对抗性,强化网络世界中的矛盾与冲突,进一步撕裂社会;或者将取消网络平台的公共性与商讨性,扼杀网络世界的活力,破坏在我们社会中本就稀缺的公共讨论平台。而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将加剧、而非消弭社会的戾气,破坏、而非凝聚社会共识,弱化、而非增进妥协与合作精神。
文/岳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