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5位到18位的跨越 ——甘肃科技进步水平大幅提升的背后

19.07.2016  16:39

天水华天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集成电路分装车间。(图片由省科技厅提供)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2015中国区域科技进步评价报告》。这一权威性评价报告,一直以来是我国区域科技进步发展的主要依据。报告显示:甘肃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49.51%,位居全国第18位,较2014年提升1位;在西部12个省区中排名第4,与2014年持平。

  至此,我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从“十一五”末的第25位提升到“十二五”末的第18位。按照全国31个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划分,甘肃处于50%以下、高于40%的第三梯队的排头兵位置。

  从25位到18位,甘肃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位次大幅提升的背后,是科技创新活动日趋活跃,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提升,科技创新创造成果日益丰硕……近年来,我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释放科技创新活力,特别是兰白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启动建设,为全省创新发展搭建了新平台、注入了新动力,使我省走出了一条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快速增长、低投入高产出为特色的科技进步之路。

高新技术产业化快速发展

  报告显示,在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的五个一级指标中,我省科技活动投入、科技进步环境指数等“硬指标”都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的攀升成为本次监测的亮点,这项指数由2014的44.04%提高到47.23%,位居全国第22位,较2014年上升3位。

  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一级指标里下设的7个三级指标中,4个指标的位次较2014有所提升。其中,高新产业增加值率达到46.30%,位居全国第一。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排名提高到全国第16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排名从全国第30位跃升到第24位。

  由此不难看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成长迅速。而这一变化正是得益于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以及一系列重大科技计划的实施。

  2015年,兰白试验区建设加速推进,以开发100个以上新产品、转化100项以上重大成果、培育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等为重点的“六个一百”工程全面启动,有效助推了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提升。同时,兰白试验区基金的扶持作用也进一步显现,2015年,共为17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贷款10.09亿元。

  2013年,我省启动了为期3年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3年来,共有36家科技“小巨人”企业跻身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和较好成长性。这些企业涵盖了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资源环境及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等领域,其中,有24家已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并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以36家企业为龙头,带动了产业发展,促生了新型小微企业,延长了产业链,助推我省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集群。

  与此同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也为高新技术成果的落地和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空间。目前,我省共有8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入孵企业547家;认定61家省级众创空间,14家众创空间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众创空间入驻各类创业团队近1600个。

低投入高产出式的甘肃路径

  报告中的一组数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2015年我省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为46.86%,居全国第20位,较2014年提升了1位,较“十一五”末的全国第18位下降了2位。而与之相对应的科技活动产出却有着不俗表现,2015年,甘肃科技活动产出指数为43.32%,居全国第14位,与上年持平。

  具体来说,科技活动投入中,省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及科技活动人员数量指标偏低,均位于全国20位之后。科技活动产出中,万元生产总值技术国际收入、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及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等指标都位于全国前10位。

  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用有限的科技投入实现更高、更好的科技产出无疑是寻求科技进步的最佳路径。“近几年的监测结果显示,低投入高产出已成为我省科技进步的一大特点,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较高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省科技厅副厅长巨有谦分析道。从企业方面看,我省传统优势技术企业实现了突破,一些老企业继续保持着较高的科技产出。与此同时,新兴研发机构和企业快速起步,使高新技术成果得以加速落地和产业化。

  以白银新材料研究院为例,2014年,兰州理工大学与白银市及相关企业共同建设白银新材料研究院。研究院充分发挥科研与市场优势,短短一年时间,就完成一项甘肃省重点科技专项——DNT氢化新型催化剂的中试放大开发任务,仅此一项就能为甘肃银光聚银化工有限公司每年可节约近500万元催化剂成本,并年增加产值1亿多元。

  “从政策层面讲,我们在坚持市场主导的前提下,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倡导企业与科研院所间能力互补借用,打造科技成果产生—孵化—市场化的紧密联合体,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链条的无缝对接。”巨有谦介绍,通过大型科研仪器设施的开放共享,有效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通过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了企业、高校、院所间技术和信息交流,减少了企业的单独科技投入。特别是兰州科技大市场启动运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科技金融、技术转移、技术交易等服务,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市州科技进步呈现新气象

  就在《2015中国区域科技进步评价报告》发布的同时,《2015甘肃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也新鲜出炉。令人欣喜的是,以天水市为代表的部分市州科技进步水平大踏步向前,这一“新气象”也有力支撑了我省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排名的上升。

  在这份报告中,相比于2014年,全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提高了2.46个百分点,天水、酒泉和武威3个地区的提高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科技进步发展呈现出创新资源不断聚集、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创新环境逐步改善等特点。

  其中,天水市科技进步水平的提升极具代表性。2015年天水市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大幅提高到57.37%,较上年暴增10.89个百分点,直逼兰州,以4.14个百分点的差距位居全省第2位,居于金昌、嘉峪关之前。整个“十二五”期间,天水市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随着科技进步水平的提升,天水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优势地位也愈发凸显。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之一,目前天水已形成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能源化工、建筑建材六大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正猛。2015年,天水市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指数达到79.54%,较上年增长11.59个百分点,稳居全省第一。以天水华天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作为我国最早从事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元器件研发、生产的创新型企业,目前公司拥有各类专利近300项,多知识产权量的转化为企业赢得了高经济产出。

  从25位到18位,甘肃科技进步水平实现了跨越。如何实现新的发展就成了“十三五”期间面临的最大问题。“目前,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研发机构与产业需求、研发活动与成果转化、科技人员与激励机制、创新驱动与市场发展五方面融合度不高的症结依然存在。”省科技厅厅长李文卿分析认为,这就要求我们在意识上增强创新自信、行动上聚焦科技供给、组织上发挥建制优势、操作上实施工程带动,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和高新技术劳动生产率。

  “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城市管理创新和军民融合创新,主动参与国家科技创新治理活动和创新规则制定活动,最大限度地挖掘创新溢出的边际效应,从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李文卿向记者描绘未来的创新前景。(记者秦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