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专利迷局不再成为反腐困局
作者:堂吉伟德
7月20日,中纪委公布,天津市公安局长武长顺正接受调查。消息称,武或涉嫌利用专利在天津交通领域牟取不正当利益。据报道,武长顺申请了35项专利,多与交通领域相关,其名下信号灯遍天津。掌握其专利的公司多有公安背景,经营范围也与其管理领域多有重合。(8月11日《新京报》)
如果不是武长顺的落马以及真相的浮出水面,谁能想到一个官员还可以靠“专利腐败”为自己谋利。如果说收玉石、搞权力期权具有隐藏性,那么“专利腐败”同样具有欺骗性和迷惑性。很难想像,一个“百忙之中”的领导干部,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明并申请35项专利,除了勤奋恐怕还得靠天才的能力。然而梳理整个利益链条不难发现,武长顺与企业人员沆瀣一气,将企业的发明集于自己一身,然后通过自己的权力将其推广变现,既可以为企业找到一条长期的销路,自己也能从中按比例获取报酬,把非法收入“合法漂白”,技术性腐败也因之被发挥到了极致。
不得不说,专利腐败既让官员得名,又据此获利,还可以有效逃避监管,可谓一举三得。作为一种新型腐败形式,其与传统的收受贿赂相比,确实给监管带来了难度,也容易蒙蔽公众的眼睛。然而,技术的问题可以技术办,无论是期权腐败,还是专利腐败,或者其他更加隐蔽的腐败方式,只要存在利益输送,存在权力滥用,都会露出马脚,都能从中找到钱索。大的方面可以就公共决策的程序,公共经费的审计等方面进行把关,从小的方面来说,则是可以通过官员财产公开,官员收入的合法性等方面进行审查,只要做到了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那么再隐蔽的腐败都会现出原形。
以专利腐败为例,无论是专利的数量,还是专利的使用,以及“发明专家”武长顺最后获得的收入等方面,都有诸多反常之处,若对其专利的来源进行审查,对使用的程序进行把关,或者对其收入的合法性进行审计,都可以避免其在“专利腐败”上一路到底。可以想像的是,若是武长顺没有落马,其发明专利的名单还会拉长,还会继续上演“专利腐败”的传奇。
武长顺的专利迷局还有很多未解之谜,解开真相也还需要一定的时日。然而,专利迷局不应成为反腐困局,并给时下的反腐效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专利腐败”是如何产生的问题,也需要据此得到解答。相比于专利迷局来说,解决武长顺“屡查不倒”下的监管困局才是当务之急。一个官员出现问题已成公开秘密,“专利腐败”也已不再隐讳,虽然监管也有所介入,不过最终却不了了之,个别官员甚至还“越腐越升”和“带病提拔”,监管的作为就值得拷问。
前泰安市委书记胡建学曾说:“做官做到我这一级,就没有什么人能管得着了。”从上级到平级,从下级到群众,可谓密织了一张监管网络,何以未能发挥作用?或许,武长顺的专利迷局给出了解答。对于官员的监督既是技术性的,但更属于导向性的。必须看到内部监管的巨大短板,必须把内外监督结合起来,并保持监管体系的相对独立,加强对负有监督之职的部门和人员的监督,促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力,让“无人监管”和“不敢监管”不再成为特权,“专利腐败”才会失去生存的土壤。(堂吉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