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薄桑榆霞似锦 ——敦煌市社会福利院推进标准化试点工作小记

21.11.2016  15:04

  10月31日上午,墙上的钟表指针刚刚走过8时20分,护工党金霞已穿好工作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核对人数,向上一班的同事了解看护老人的身体状况,并详细记录;与管理员共同查房、整理房间,开窗通风15分钟,对室内及坐便器消毒;清洗老人更换的衣物,整理已晾干的衣物,将其归放至固定位置……在党金霞有条不紊工作的同时,其他护工正做着同样的事情,不仅前后顺序一样,就连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也相差无几。

  在敦煌市社会福利院,看似简单的日常护理,却有一套清晰的标准化护理流程。该院自2010年建院运营,就开始了服务标准化的探索之路,2015年,敦煌市社会福利院被国家列为第二批民政标准化试点单位,将吃饭、睡觉等基础需求与康复理疗、读书运动等精神文化相结合,用心呵护老人,用爱传递温暖,让日薄桑榆的老人在福利院的每一天都温暖如春。

  实施标准化,制定标准是前提,构建标准体系是关键。今年64岁的谢克文是民政系统的退休职工,今年1月被返聘到敦煌市福利院做标准体系建设的工作。为了完成既有科学依据,又有地方特色,既全面又细化的标准体系,他和同事在省质监局的指导和支持下,从办院以来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开始整理,整整用了一年时间深入调查、客观分析、认真梳理,形成了近30万字的《甘肃省敦煌市社会福利院服务标准体系》,不仅为福利院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和目标,甚至为全省的养老机构拿出了一套规范运行的管理办法,促进民政管理服务更加有序、规范、高效。

  下午3时,一阵悠扬的音乐声在活动室响起,本来三三两两坐在床边晒太阳的老人不约而同地站起身分队而站,“老华,快到前面去!”“好好好,快把咱这老胳膊老腿活动活动!”在一片笑声中,74岁的老人华钟秀缓步走在了队伍的最前面。此刻,正是福利院老人做保健操的时间,这也是该院标准化与特色化相结合的产物。

  “我们的最大的特色就是民主办院。”院长高玉红告诉记者,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他们十分重视发挥老人的潜力和特长,尽可能让大家都参与到监督福利院的各项工作中。同时从老人中组建民事调解、膳食管理、环境美化、文艺娱乐等八个小组,不仅提高老人自我约束管理的积极性,还带动大家互相帮助,“能歌善舞、待人热情的华钟秀老人就是文艺娱乐组的组长。”她说。

  标准化建设的落脚点在于人,只有人与制度完美结合,才能达到让老人满意。“李阿姨,怎么又把衣服扣子解开了?一点都不听话,感冒了怎么办?”表面上是抱怨,语气中却饱含着关心与温暖,说话间,护工孙玉卓已为李阿姨系好了两个扣子,李阿姨没有言语,只是望着孙玉卓的脸笑着,就仿佛看着自己的女儿。面对耄耋之年的老人和繁杂细碎的工作,福利院每个工作人员在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同时互相取长补短,在康复、心理、安全、护理等方面提高业务素质,用真诚的爱心温暖老人,用过硬的能力服务老人。

  夜深了,已经洗漱完毕的老人赵风上床休息。党金霞为老人轻轻盖上被子。“小党,你再给我讲个笑话吧!”80岁的赵风像孩子一样央求,她笑着答应。关了灯,轻轻拉上房门,党金霞揉了揉酸困的脖子,笑意还在她脸上停留,想起两年前赵风刚进院时不苟言笑、脾气暴躁的样子,还真有点让人害怕哩。

  如今,“怪老头”却变得如此可爱。 (记者沈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