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追梦人】文化传播者徐晋林:从藏书票到手工书(组图)
4月18日,在读者•晋林工作室,徐晋林正在接受本网记者的采访。
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任磊 实习生 娜菲沙·艾尼 李帅康
发端于十五世纪中叶的藏书票,是全世界爱书人喜欢的藏品。穿越千年的沧桑,寻着敦煌的印记,徐晋林在莫高窟《金刚经》中找到目前最早的雕版印刷作品,揭开藏书票的东方源泉。从一张张精美的藏书票出发,到一本本精美的手工书问世。学人徐晋林正在以文化创新为载体,传承和弘扬甘肃优秀文化,耕耘着自己的传播梦。
小小藏书票里的甘肃故事
关于读者•晋林工作室徐晋林老师的故事,从一张小小的藏书票开始。
十五世纪中叶的德国,书籍还是奢侈品,贵族们藏书、借书,享受书籍带来的文化盛宴。但借书过程也有小小的糟心事,那就是有些人借书不还,让藏家痛失爱书。
如何规避,当时的藏家通过雕版印刷了精美的藏书票,每张藏书票都浓缩了藏家的个性和审美,让藏书也有了独一无二的标签。
新文化运动后的中国,伟大的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我们在知道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时,可能会忽略他是版画家,这些版画事实上就是鲁迅先生印刷的藏书票。也就是从那个时代,藏书票引入中国,让中国和全世界的读书爱好者共同为心爱的藏书贴上了文化符号。
在徐晋林的每一本手工书里,都有这样一张雕版印刷的藏书票,让每本书拥有了独一无二的标签。
读者•晋林工作室,一张张装帧精美的藏书票默默讲述着一段文化历史。
徐晋林说,从西方东方,穿越一段千年历史,掀开厚重的黄沙,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金刚经》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从公元868年(唐咸通九年)到十五世纪中叶,比德国要早几百年。而雕版印刷无疑是藏书票的源泉,古老东方文化和西方文明在这一刻交融。
走进读者•晋林工作室,空气中飘着一股淡淡的书香味,徐晋林将这种味道总结为印书的油墨香,一张张藏书票就从这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从西方发端却又可以寻觅东方渊源,文化的交融互鉴也给了徐晋林创作灵感。
徐晋林手工制作,以敦煌元素为主题的藏书票雕版。
在工作室,徐晋林精雕细刻每一个雕版,敦煌文化、非遗文化、民族文化,这些甘肃元素、中国元素搭上了一张张精致的藏书票,以中国表达,为全世界爱书之人带来新的选择。
手工书中的文化传承
“现在的编辑不要再自恋了,是时候反省、思考为何读者不愿意读书,如果编辑还自我感觉良好,那以后肯定失业!”作为出版人,徐晋林对行业的分析显然很严苛。在他看来,纸质媒体出现的问题,有读者阅读习惯改变带来的冲击,也有自身服务意识欠缺的内因。如果出版不能让读者喜欢,那么再好的内容也将失去传播属性。
作为读者出版集团创新和探索的窗口,读者•晋林工作室正在为更好的传播探索新路径,徐晋林一直希望手工书的创新可以为出版带来个性、多元的发展之路。
先看一本手工书,庆阳环县皮影,如果是纸质的表达,可能是优美的文字和精致的图片,但是手工书是这样表达的。
4月18日,在读者•晋林工作室,徐晋林正在为澳门前来参观的学生讲解以皮影为主题的手工书。
拉开手工书精美的匣子,会形成一个小小舞台,中间透明的圆心最具匠心,灯光一照色泽柔和成为皮影天然舞台,然后再打开一个小匣子,拿出皮影,大戏在方寸间开演了。
皮影戏看完了,是不是对皮影特别感兴趣,那就翻开线装本的书了解环县皮影的知识吧。
徐晋林说,这就是手工书,他设计的每一本手工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甘肃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千年敦煌的神秘、民族风情的独特,非遗文化的多样,这些都需要传播才会有更多人知道。作为出版人,他的使命就是创新传播形式,让好的文化走出去,被更多人喜欢。
跳过了机械的读书,徐晋林的每一本手工书都不是坐下一动不动的静止阅读,而必须由读者参与来一道完成,这其中还会有小惊喜发生,让读者有足够的互动体验,而这种模式的纯粹商业推广也受到商家亲睐。
徐晋林说,少儿出版还有一些生活宣传出版商找他合作,希望他可以将这种模式移植到广阔的商业领域。但是被他拒绝了,倒不是他对此有多抵触,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手工书的每一步都是手工打造,从雕版印刷,到每一张插图的手工绘制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作为文化传播工作者,此刻就要有所取舍。敦煌文化、非遗文化、民族文化,这些扎根甘肃的优秀文化,是他一辈子取之不竭的宝库,所以他不愿意在去扩展领域,只要将这些做好做精就是一个文化传播者最大的成功。
一本手撕书里的新媒体思维
不去追逐过度的商业模式,却对读者的需求有极致的追求,诚如对纸媒的一针见血,徐晋林对新媒体的思考也一直没有停止。
故事从一本装有小剪刀的手撕书开启。
手工书皮影装帧
《兰花花》是一本和非遗剪纸有关的书,看这本书有个独特的阅读方式是边撕边看。小心翼翼撕开如信封一般的包装,一本《兰花花》剪纸呈现在眼前,顺着中间对折线一页页撕开,剪纸的故事,精美的剪纸都会一一呈现,这期间,还有书签、贺卡等剪纸小惊喜不时出现。
看着看着,是不是对剪纸艺术充满期待,没关系,书中已经备好小剪刀,可以自己动手根据提示剪窗花了。
最后来看,撕成两半的《兰花花》剪纸书是不是已经报废了?
没有,此时,一本书已经成了两本书,一本还是讲述剪纸的故事,另外一本则是充满剪纸元素的笔记本,让人爱不释手。
徐晋林说,互动的阅读体验是手工书的灵魂,甘肃优秀的文化要传播,首先要有好的传播载体。从互动到阅读,文化的魅力会潜移默化浸润读者。
事实上,徐晋林和读者的互动,从读者拿起书扫描二维码就开始了,这里面早就注入了新媒体思维。
徐晋林说,他的每一本手工书上都有二维码,读者只要扫描就能看到一本手工书的打磨过程,这是一段视频,也是每一本书创作中难忘的经历,他希望自己的创意能和读者分享,也让互动变得更走心。
4月18日,在读者•晋林工作室,徐晋林正在制作印制藏书票的雕版。
走进读者30年,徐晋林将最美好的青春都留在了这方文化园地。如今,徐晋林最大的感受是时间不够用,还有很多事要做,他不想浪费每一秒。
徐晋林说,文化的魅力来自原创,他的手工书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他撰稿,所以每一本都蕴含着情怀和理想。
未来的日子,他还会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哪怕有艰辛,有挫折,他还是会义无反顾走下去。因为手工书里有他的事业和生命,作为一名文化传播者,这就是他毕生追求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