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控之血仍未冷

14.07.2014  02:59

荷兰对智利和哥斯达黎加时分别用了两套完全不同的阵型。

    有人说,四年一届的世界杯,便是对过去四年足球发展的一次总结。不管从阵型、战术、位置上来说,本届世界杯仍是向着个体服务团队、强调攻守平衡、要求更为全面、坚持传控为主的整体趋势靠拢,它不随着西班牙、比利时的失败而转移,而是随着德国、阿根廷的成功而流行。

    A

    阵型4231 用得最多,433 胜率最高

    截至本届世界杯半决赛结束,各队首发最喜欢排出的是4231阵型,累计达到63次,占到了所有排阵的50.8%,代表球队有巴西、西班牙、英格兰、尼日利亚、美国等,总计取得15胜15平33负(进入点球大战以打平计算,下同),胜率为23.8%,打进73球、失掉103球,最好成绩是打入四强。综合看来,4231虽然有大量球队使用,但效果并不见好。

    4231之外,本届世界杯还出现了532、541、433、442、4312、4141、3412、352、343等多套阵型,可谓百花齐放。在这里头,433是使用较多且胜率较高的阵型,代表球队有德国、阿根廷、法国、葡萄牙等,德国和阿根廷更是闯入了本届世界杯的决赛。在433被用到的场次里,所在球队取得15胜4平5负,胜率高达62.5%,攻入42球、失掉25球。总体来看,433的使用者均是较为攻守平衡,能够很好控制比赛的球队。加上不少欧洲顶级俱乐部都在使用433,球员也对此阵更为适应。

    不能不说的还有532阵型,荷兰5比1大胜西班牙让它刚一登场就极为亮眼。除了1/4决赛变阵343,范加尔基本是以532走到了最后,发挥出了球队的最大能量。此外,像墨西哥(532)、哥斯达黎加(541)也热衷安排5后卫阵型,在稳固防守的情况下伺机进攻,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年前进行的波兰/乌克兰欧洲杯上,大致的排阵结果亦与现状类似——4231是使用最多的阵型(23次),但胜率最高却是433(58.8%),包括后来夺冠的433式西班牙。而曾经风靡一时的442和352,已经越来越不受到教练们的待见。

    实例分析

    若说换了一套阵型,就能使得球队实力出现非常大的提升,这种想法并不现实。但阵型又是为了比赛和球员服务,如果有一套合适发挥之阵,的确能够把整体战斗力调至最大。

    两年之前,虽然许尔勒、格策、托尼·克罗斯、罗伊斯等年轻攻击手都在阵中,但勒夫还是在箭头位置排出了戈麦斯,使用4231阵型。在看到西班牙的无锋战术大获

    成功后,德国人开始以拜仁为班底、向着433靠拢,更喜欢在锋线派上3名走位灵活、能力全面的进攻球员。表面上是按433出牌,但这套阵型在很多时候都可缩成460,一方面为了争夺中场、形成更好的传控效果,另一方面也为进攻留下空间、利用从后插上制造更多威胁。即便有时还会派出克洛泽,不过球员们出球都更多来自地面而非空中,是一套非常讲究团队配合的打法。

    B

    战术传控打法仍是主流

    西班牙在小组赛遭到淘汰之后,便传出了不少“传控已死”的声音。这实际上是无稽之谈,本届世界杯的主流战术仍是传控,而且比起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

    根据国际足联的官方统计,本届世界杯的参赛球队平均每场尝试传球516次,每90分钟传球497次,是最近四届大赛的最高值,高于2008年欧洲杯的400次、2010年世界杯的495次、2012年欧洲杯的450次。

    在半决赛结束之后,本届世界杯比赛的平均传球成功率为79%,比四年前高了8个百分点,仅有厄瓜多尔、阿尔及利亚、伊朗3支球队的传球成功率在70%以下。再说到完成传球方面,本届世界杯平均每队每场完成393次传球,较上届世界杯多了40次,闯入决赛的德国和阿根廷每场完成570次传球和488次传球。这个数值倒比两年前的西班牙低,那时候的斗牛士可是每场能够完成779次传球。

    虽然拔尖球队的传控能力不如以往,但还是可以看出,各队在尝试传球次数、完成传球次数、传球成功率上都比之前有了提升,这无疑是重视传控的结果。以本届世界杯的淘汰赛为例,1/8决赛获胜的哥伦比亚、荷兰、法国、德国、阿根廷,1/4决赛获胜的德国、巴西、阿根廷、荷兰,半决赛获胜的德国,都是传控能力更好的队伍,仅被传控相对较弱的一方逆袭4次。换句话说,如果你是淘汰赛中控球更好的那支球队,就有71%的概率晋级下一轮。

    实例分析

    传控打法,向来是拉丁派球队的一大法宝,这其中不只是有西班牙、阿根廷、法国等队伍,也应算上五星巴西。可惜的是,巴西队在本届世界杯上的传控数据并不出色,他们的传球成功率仅为76%,排在所有队伍的第16位,落后于波黑、科特迪瓦、瑞士、美国、洪都拉斯之流。而在对阵智利、德国等比赛中,巴西对场面的控制也稍处下风,成为了一支场均犯规17.6次的队伍,这在以往可不多见。

    从上届世界杯开始,巴西已逐渐从技术流球队转向实用型球队。当中既与教练战术有关,也跟前场人才缺失存在一定联系。久而久之,桑巴足球已不再是美丽足球、传控足球的代名词,这应是比他们的世界杯成绩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C

    位置更灵动,更全面,更多变

    大中锋逐渐消亡

    在本届世界杯上,打入三球及以上的球员有哈梅斯·罗德里格斯、托马斯·穆勒、内马尔、梅西、本泽马、罗本、许尔勒等,完全没有了以往的站柱式中锋。即便是体型与之较为相似的本泽马,也有很强的移动能力,可被当做边锋使用。

    当今足坛非常讲究中场控制,三线的距离被逐步缩短。在那些表面上排出两个前锋或三个前锋的阵型当中,前锋们也需要时常回撤和套边,活动范围相当大。在此之下,无锋阵型正有抬头之势,反而是克洛泽、曼祖基奇、弗雷德们显得越发尴尬。

    边后卫大幅压上

    重点使用边后卫的例子还是来自于那些五后卫球队:如在荷兰阵中,当要争夺中场时,边后卫便稍稍前压,球队变为3412;当要进攻时,边后卫可提上中场,球队变为352;当要防守时,边后卫自然是回归原位,球队变为532。所以在不同媒体当中,本届的荷兰被安上过多种阵型,说成是532、3412、352都没有错。

    而由于很多球队缺乏优秀边锋,边后卫们也被要求要有更强的助攻能力。几乎在每支球队当中,边后卫的助攻能力都不会弱,像巴西、荷兰、法国、比利时、西班牙、瑞士等等,问题只是需要两边压上还是一边压上。这种现象不再像以前,仅有某几支强队拥有一对进攻犀利的边卫。

    中场组织者后置

    与站柱式中锋相似,本届世界杯上也较少见到纯组织型前腰,更别说已经消亡多年的古典型前腰。究其原因,可归结于攻防转换的加快及中场要求的提高,球队大脑不时还要身兼突破、得分甚至防守,迫使纯组织型前腰也要转型。在一些球队当中,类似前腰的组织职责更是直接交给了稍微拖后的前锋队员。

    与此同时,后腰球员则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角色,需在攻防两端都有作为,如阿根廷的马斯切拉诺、德国的施魏因斯泰格、法国的博格巴。很多时候,真正的组织球员甚至位于中后场位置,这也是国际足坛近些年的一大趋势。

    门将要求更为细致

    巴西世界杯捧红了相当多的门将,包括纳瓦斯、霍华德、诺伊尔、奥乔亚、罗梅罗、贝纳利奥、库尔图瓦……在所有进入十六强的球队里,都拥有一个发挥不俗的门神,有的队伍还不止一位。

    虽然这届世界杯进球很多,但各队门将在每场还会做出3.54次扑救,并不算少。特别是到了淘汰赛阶段,霍华德曾经试过单场扑救16次,创造了世界杯的最高扑救纪录。不仅如此,国际足联还将传球成功率、拦截次数、最高时速、跑动距离等数据列入了门将的统计范围,可见外界对门将的要求已经更加细致、全面,而不仅是停留于守门技术。

    每日一星

    范佩西

    两个失利者之间的较量,荷兰是可以昂首离开的那个。比赛结束后,打进一球的范佩西走向看台边,将自己的队长袖标交给了一位身穿荷兰橙色军服的老球迷——温弗雷德·维特耶斯,之后,范佩西还把手臂伸到温弗雷德身边,接受他的亲吻,这个温情的画面,成为了范佩西在巴西世界杯的最后定格。还有两个月,范佩西才将年满31岁,但在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绿茵世界,“罗宾侠”若想出现在4年后的俄罗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但不论如何,范佩西在巴西留下了一记伟大的进球,或者说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季军争夺战历来被视为64场世界杯中最鸡肋的一场,但因为FIFA的坚持,这个传统延续了下来。过去的三届季军争夺战都打出了3比2的高比分,双方你来我往不亦乐乎。但面对一支被德国打蔫了的桑巴军团,荷兰的胜利来得相当容易。只用了3分钟,范佩西就将“小飞侠”罗本创造的点球轰入了塞萨尔把守的球门。这是他在荷兰国家队的第47球,是他的第6个世界杯进球,也是他首次代表荷兰队在大赛的淘汰赛阶段进球。犹记得四年前,当荷兰球迷在阿姆斯特丹的运河上庆祝球队获得世界杯亚军时,最不受欢迎的球员就是范佩西,他在南非世界杯出战7场,仅在小组赛对阵喀麦隆时打进一球。出战巴西世界杯前,30岁的范佩西不仅是荷兰历史第一射手,还是球队的队长,他肩上的压力显然更大了。但从对阵西班牙打进惊天头球开始,范佩西用他的真心赢得了荷兰球迷的掌声,他不仅是值得信赖的射手,更是一名合格的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