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会宁县钟家岔:贫困村的三年嬗变

31.03.2015  11:02

  记者 李保荣

  会宁县甘沟驿镇钟家岔村自然条件艰苦,长期以来村民们靠天吃饭,生活十分艰辛。然而,说起钟家岔村近3年来发生的变化,村民们都说是“三年走完了十年的路”,村子的变化可谓脱胎换骨、步伐最快、成效最明显。据统计,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68元,较上年实现了翻番增长。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32元,比2012年增长71.5%,净增3264元。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500元以上。

  是什么原因使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在短短3年时间走上了奔小康的阳关大道呢?走访中,当地农民无不称赞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好处,无不褒扬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对村社的无私帮助,大家谈论最多的还是思想观念转变带给自己的巨变,村民们说:“干部们从思想上转变了我们的陈旧观念,鼓励我们走产业致富路子,使我们理清了发展思路、找准了发展步伐、制定了发展策略。”

  钟家岔村是省委书记王三运的联系村之一。双联行动开展以来,王三运多次来到村里,和村民一起探讨发展规划、制定发展蓝图。在他的亲切关怀和联系单位、干部的大力帮助下,村里按照“养殖先行、商贸推进、项目引领、党建科学、强村富民”的思路,实施了换脑、育种、造血、夯基“四项工程”,加快建设小微企业工业园,开展了科学种养增收入、化解矛盾促和谐、工作创新树亮点、建设美丽新乡村、服务基层抓党建“五个专项活动”,开创了“东部带西部、先富帮后富,县村结对、同奔小康”的东西共建新模式。钟家村从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路子,3年的成效是显著的,村里总结了5条成功经验。

  一是实施换脑工程,转变思想观念。

  双联行动中,钟家岔村把转变群众思想观念作为首要任务,聘请高级研究员、福建蓉中村总顾问陈金顺担任钟岔村双联行动智囊团高级顾问,举办东西共建同奔小康报告会,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入手,培育发展能力强、致富积极性高的农民生力军。

  举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种植养殖技术讲座10多场次,举行文艺演出2场次,彻底消除了等靠要的思想。“对各级干部的帮扶要知足,对自己的发展永不知足”的观念深入人心。通过“换脑”,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着重从主导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组织夯实等方面制定了全村发展规划,确定近期、中期和远期实施的4大类近60个项目,明确提出了“一年脱贫、两年致富、三年奔小康”的奋斗目标,同时帮助每户特困户谋划出可行的脱贫致富计划,实现了村有发展路子,户有致富途径。

  二是实施“育种”工程,培养新型农民。

  把“育种”作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环节,按照“走出去,请进来”办法,积极开展政策、技术、创业三位一体培训,着力培育新型农民。

  加强政策培训,发放法律法规手册、政策宣讲读本、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选编等学习资料,开展法律政策进农家活动,干部入户访谈12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600多册。

  加强技术培训,邀请农业科技专家,举办种养技术培训班8场次,组织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600多人次赴定西安定区、临夏康乐县考察学习,培养种养能人。

  加强创业培训,分3批选派45名优秀青年到蓉中村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工商管理和小微企业创建培训,从思想、技术、文化等方面入手,学习蓉中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先进理念,培养了一批既能扎根农村、又能适应市场竞争的营销能手、创业带头人和村级后备干部。

  通过开展大规模的教育培训活动,群众的法制意识、感恩意识、进取意识和创业意识进一步增强,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是实施造血工程,培育富民产业。

  把“造血”作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核心工程,着力解决发展资金不足、产业开发滞后的问题。

  在破解融资难题方面,抢抓政策机遇,形成加大投放贴息贷款、有效激活民间资本,积极争取社会捐助“三个融资渠道”,投放妇女小额贷款980万元、双联惠农贷款100万元。聚集农民闲散资金60万元,组建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1个,建立了农民自己的银行,撬动民间资本1000多万元。争取闽徽浙苏等4家驻甘商会捐助117万元。

  在培育富民产业方面,着力培育种植、养殖、劳务三大产业,年创收入实现“三个500万”。即:坚持种粮、种草与种经济林相结合,推广全膜玉米5000多亩,种植紫花苜蓿2900亩,新栽核桃1200亩,形成粮草经“三元”结构良性发展态势,种植业年收入500万元以上。大力开展科学养殖增收活动,推行统一设计、统一建圈、统一供种、统一防疫、统一技术“五个统一”养殖模式,集成推广良种应用、草料搭配、疫病防治等多项技术,新建肉羊集中养殖小区2处,以“投母还羔”模式向100户养殖户投放基础母羊1500只,带动发展分散养殖户100户,全村肉羊存栏量达到7380只,养殖业年收入500万元以上。进一步加大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小微企业园就地就业的平台,年输出劳务390人,年创劳务收入400万元,全村转移性收入100万元,劳务及转移性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

  四是实施夯基工程,提升服务水平。

  把“夯基”作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任务,加快水田路电林建设力度。采取农民自筹出一点、投工投劳补一点、共建单位扶一点、民营企业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项目建设投一点、施工单位垫一点的“八个一点”办法筹措资金,完成自来水入户255户,新修梯田5000亩,硬化村组道路21.5公里,新建新农村居民点2处100户,新修800平方米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80平方米的村卫生室,建成7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配套文化舞台和健身器材,绿化道路18公里,栽种村庄绿化苗木2000多株。

  围绕村“两委”换届试点工作,采取“两推一选”方式,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村级班子,将能干事、肯干事、会干事的致富带头人充实到村“两委”班子,进一步优化了村干部队伍,增强了村级组织引领发展的能力。按照便于党组织开展活动、便于发现培养干部、便于发展壮大党员队伍的原则,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在成立村党总支的基础上,以产业链为纽带,采取“协会+支部”“企业+支部”等形式,在党员相对集中的老年协会、农民股份制公司、小微企业孵化园和养殖合作社成立了党支部,把党组织建在了产业链上、使党员聚在了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了产业链上,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五是创办小微企业,增强发展活力。

  在东西共建中,钟家岔村和蓉中村共同注册成立“会宁县蓉家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村民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分红60万元,村集体分红30万元,率先在全县甩掉了“空壳村”和“穷困村”的帽子。

  在规范运营,争创利润,分红增收的基础上,依托蓉家公司这一平台,借鉴蓉中村先进经验,完成投资180万元,其中蓉中村投资50万元,流转土地20亩,建成小微企业孵化园,印刷厂、打火机厂、中性笔厂和日用化工厂等4个小微企业已建成投产,吸纳村民就近就业30余人,2014年产值达到80万元。在蓉中村的帮助下,建立钟家岔村羊肉固定销往福建的渠道,已分两批销售羊肉20吨,获净利润12万元。

  2015年,村里将按照王三运提出的双联行动“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的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委对双联工作新要求、新任务,突出抓好五项工作。

  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在稳定全膜玉米种植5000亩的基础上,扩大经济林果面积,发展新栽优质核桃600亩,力争全村核桃种植达到1800亩,户均3.2亩。试种黄芪、柴胡等中药材100亩,以土地流转形式种植脱毒马铃薯500亩。加强养殖小区管理水平,在科学饲养和养殖规模上求突破,提升肉羊养殖效益。

  激发农民增收活力。在规范小微企业孵化园和小微企业管理,生产合格产品,扩大销售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村民入股投资小微企业。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利用东西共建平台,发挥当地土特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将羊肉、马铃薯、荞麦、扁豆、豌豆等通过加工包装后,销往东南沿海地区。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完成上梅社、下梅社道路硬化的同时,完成小湾、上梅社、下梅社道路绿化和村庄绿化。

  构建文明和谐新村。举办各类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举办钟家岔村第一届“好儿媳、好公婆、致富能手”等评选活动,凝聚人心,创建和谐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