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纪实

17.12.2014  13:44

  穿行在会宁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放眼望去,一条条宽阔笔直的田间砂路贯通村庄田头,一排排杨树在路边挺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图画。

  去年,会宁县新增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拉开序幕。通过项目区水利工程的配套和改造,开展农田林网建设,运用土壤改良措施和机耕路配套建设,实现“田、水、林、路”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改善了项目区农业基础条件,昔日的“水跑田”变成了“聚宝盆”。

  会宁县实施的第一个农发项目是2013年郭城驿镇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项目在郭城驿镇红堡子村和新堡子村实施。项目总投资450万元。共完成衬砌渠道26.3公里,配套修建渠系建筑物895座,实施半膜垄作沟灌2000亩;对3462亩中低产田进行深耕、培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力,整修机耕道路13.8公里;栽植河北杨3.69万株,营造农田防护林300亩;示范推广玉米优良品种1000亩,落实测土配方施肥3462亩。

  第二个农发项目是郭城驿镇201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项目在叶家滩村和红堡子村实施,共建设高标准农田4300亩,项目总投资604万元。完成衬砌渠道49公里,修建渠系建筑物2265座;改良土壤2900亩,测土配方面积4200亩,购置农机具6台,拓宽砂化机耕路8公里;栽植速生柳、河北杨各5000株,营造农田防护林70亩。

  今年10月,2014年省级财政资金会宁县郭城驿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黑虎岔村正式启动实施。

  这是会宁县实施的第三个农业综合项目,将建设高标准农田4500亩。项目总投资625万元。计划衬砌渠道48.8公里,修建渠系建筑物2782座;实施半膜垄作沟灌2000亩,改良土壤2000亩,整修田间道路9.9公里;栽植河北杨2万株,营造农田防护林140亩;推广马铃薯脱毒种薯300亩。

  这3个农发项目涉及4个村,其中实现整村推进的有2个村,惠及1718户8148人。项目当年实施,当年见效,有效改善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带动富民产业的兴起,鼓起了项目区农民的“钱袋子”。

  在项目区,早熟马铃薯套种玉米、黄豆等高效种植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规模化高效套种面积达6000亩。标准化农田使土地生产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玉米产量由每亩730公斤提高到880公斤,马铃薯产量由每亩1800公斤提高到2300公斤。西瓜、籽瓜种植全面推广,仅叶家滩村种植面积达到2400亩,每亩纯收入达到2000元。

  县农发办邀请静宁县果树专家对项目区130户果农开展技能培训,果树种植全面推开,项目区发展果园达到2500亩,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苹果种植大户张建业说:“通过参加科技培训,我学到了很多栽植果树、经营果业的知识,科技培训确确实实帮了咱大忙。

  农发项目使“用水难”得以彻底解决,带动了以牛、羊为主的规模养殖业快速发展。红堡子村组建养殖公司1家,养殖合作社6家,养殖示范户达到60多户。叶家滩村组建养殖合作社6家,规模养殖户30多户。同时,带动了以黑瓜子、小杂粮为主的特色农产品的发展。红堡子村组建小杂粮产销协会1家,小杂粮购销合作社41家,发展农产品购销大户30家,个体经营商户40多家,通过收购大户带动农户发展购销产业,从事购销产业的农户达200户以上,带动农民增收明显。

  农发项目通过田间道路整修、渠道衬砌,方便了群众,农业机械化程度全面提高,为规模化生产经营打下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农发项目通过林业措施,在红堡子村增加农田防护林面积300亩,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田间小气候。

关闭 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农产品贸易
全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管理信息平台
农副产品价格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