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会宁:从“百元田”到“万元田”的嬗变

14.10.2015  10:11

  原标题:从“百元田”到“万元田”的嬗变

  图为该县桥寺乡大刘村群众在晾晒玉米。(记者 居永龙 摄)

  金秋,临夏县11万亩旱作农业喜获丰收,平均亩产600公斤,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图为该县桥寺乡大刘村群众在晾晒玉米。

  10月8日,笔者来到会宁县中川镇高庙村。一座座整齐的蔬菜大棚映入眼帘,钻进大棚,村民张福林和他的妻子正在摘辣椒,他告诉笔者,种辣椒要比种地膜玉米好得多,一个半亩地棚收入5000元左右。

  仅仅一年时间,高庙村河畔社70户农民有65户农民搭起了蔬菜大棚,种植蔬菜成了该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也打破了“不是水川地就不能种大棚蔬菜”的观念。在会宁县大力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打造特色产业的今天,高庙村的农民通过种植大棚蔬菜走在了致富的路上。村支书魏林祖说:“年轻人大多到外地打工去了,现在种植大棚蔬菜的大多数就是上有老下有小走不开的,或者是老两口在家闲不住的,我们村率先走上了全员致富的路子。”

  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农民主要以种植小麦、谷类为主,亩产大概一百来斤,收入也就百元左右;进入90年代,通过全膜种植的推广,使这里的土地成为了农民的“聚宝盆”,一亩地的全膜玉米产量可达到1000斤,价钱能卖到1000多元;而现在,这里的农民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在原有的土地上种植大棚蔬菜,亩产已超过了10000元,自家的土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元田”。

  近年来,高庙村依托交通便利、水资源相对丰富、蔬菜种植传统的比较优势,把蔬菜种植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高标准塑料大棚、露天蔬菜为主的特色种植业。特别是今年,在镇政府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和干部长期驻村帮扶下,高庙村集中连片搭建了高标准塑料大棚160座,涉及农户65户,其中贫困户30户,并配套建设了蓄水池、滴灌设施,充分利用米峡水库的蓄水进行灌溉。大棚主要种植辣椒、芹菜、油菜、菠菜等季节性畅销蔬菜,辐射带动周边种植露天蔬菜600多亩。为确保蔬菜种植户年内产生效益,中川镇政府邀请市、县技术人员,对种植户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创办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制定蔬菜生产标准,统一实行技术指导、统一制度规范、统一籽种供应、统一信息服务,实现规模化、标准化蔬菜生产和销售,提升了产业效率。

  “高庙村有近靠城郊销售的区位优势,有境内地下水的资源优势,有种植蔬菜传统的技术优势,我们有信心将中川镇的一万亩川台地打造成会宁县城南部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中川镇党委书记王池柳满怀信心地说。(通讯员 刘旺喜 谢东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