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内乱“泥潭”有多深?弹坑代表她声音

26.06.2014  15:32

  原标题: 卜永光:伊拉克内乱“泥潭”深几许?

    正当“世界杯”小组赛在不断“爆冷”中进入最后一轮,各国争战正酣之际,世界政局也多点开花,乱作一团。乌克兰乱局远未平息,伊拉克烽烟又起。这次在国际国内冲突中爆出最大冷门的,是一个叫“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共和国”的宗教极端组织。

  继半个月前攻陷伊拉克第三大城市摩苏尔之后,该组织主导的反政府武装又接连攻陷西部三镇,形成对首都巴格达三面合围之势。6月24日,在战火已经烧到距巴格达不足一百公里,伊拉克马利基政府面对兵临城下危局之际,美国国务卿克里到访伊拉克,其目的显然是试图通过整合伊国内各派势力,共同对抗来势凶猛的反政府武装。

  不过,对于克里的此访,连美国人自己都不看好。以国际问题分析负盛名的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尖锐地指出,克里此行除了旧调重弹,送去美国重复了多年的建议,很难提出有效应对举措。由于此前奥巴马已公开表示不会再次向伊出兵,伊拉克现政府的“平叛”之路,仍然道阻且长。

  面对势如破竹的反政府武装和岌岌可危的现政权,奥巴马是否会坚守按兵不动的表态,或许还存在变数。但如今的伊拉克对奥巴马而言,进退皆是陷阱,出不出兵都将是错。早在十年前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之际,国际社会关于美国或将陷入“伊拉克泥潭”的说法就一度十分流行。十年之后,这种预判已经完全成为现实。

  与半个多世纪之前美国曾深陷其中的“越战泥潭”相比,“伊拉克泥潭”的凶险在很大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前伊拉克内乱,虽不像越南内战那样,涉及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之争,但却根源于更复杂的宗教派别冲突。伊拉克是伊斯兰世界中两大教派分化最为明显的国家之一。逊尼派虽是少数,但曾长期执掌国家政权;什叶派虽然占据多数,但直到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2006年马利基当选后,才历史性地成为国家政权中的主导者。此次反政府武装能够迅速势大,与马利基八年执政中对逊尼派的打压有直接关系,更与极端组织恢复逊尼派执政地位的主张,在该教派民众中有着极大吸引力密不可分。

  不过,政府军的节节败退,与其说是反对派力量强大,毋宁说是现政府甚至什叶派内部的力量涣散所致。马利基执政期间,伊拉克经济长期停滞和腐败滋生引发了民众的普遍不满;而其在石油收益分配问题上的平衡失当,不仅得罪了库尔德人和逊尼派,也让什叶派内部多有怨言。

  伊拉克乱局再起的背后,是同复杂的政治经济利益纠纷交织在一起的教派冲突,而其进一步折射出的,则是中东政治再次走向“碎片化”的趋势。十年前,小布什政府曾雄心勃勃地推动其“大中东民主计划”,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正是其核心举措。美国声称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自由、民主的新国家”。事实却证明,由于极端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未能理顺,在外部力量监护下移植的西方政体,只能是“稻草搭成的民主”。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曾发人深省地指出,当今世界的主要分歧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式民主国家的分歧,也不是西方与东方的分歧,而是伊斯兰恐怖分子与美国及其仆从的分歧,以及伊斯兰极端主义与温和的伊斯兰之间的斗争。无论是否同意这一论断,伊拉克的内乱都折射出上述分析不无道理。这种分析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伊拉克泥潭”的深度。

  奥巴马在谈到美国不会出兵之时,更多是在强调“无力为之”。这的确不是谦虚之词,伊拉克战争让美国耗费巨大,金融危机又使其经济遭受重创;在国际上既希望“战略重心东移”,又受到乌克兰乱局的牵制。在此情况下,“逼宫”马利基,通过促其下台组建联合政府来凝聚人心,成为美国的应急之举。克里到访伊拉克先到库尔德地区首府,则是为了联合库尔德族共同对抗反政府武装。

  伊拉克出现一个塔利班式的极端政权,无疑是美国最为惧怕的梦魇,也将意味着“大中东民主计划”的彻底失败。奥巴马政府会尽全力阻止其成为现实。日前,他已宣布向伊拉克派遣300名军事顾问。不过,有过越战教训的美国人已然明白“伊拉克泥潭”有多深。对于一个大国,出兵无疑意味着高昂的代价。更要命的是,面对伊拉克复杂的民族宗教冲突,出兵助其平定叛乱之后怎么办,会成为更大问题。经验表明,对解决问题而言,“扶上马送一程”已经不够,全程陪护则意味着美国国力会无休止地消耗在这个泥潭中。(作者是浙江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