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信得过景区”背后的引导作用

27.05.2015  03:40

    5月25日,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名单中,有1801家旅游景区成为首批“信得过”景区。其中,我省崆峒山风景名胜区等35家景区榜上有名。(相关报道见5月26日《兰州日报》六版)

    针对部分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快过高,部分旅游景区存在园中园、票中票,少数旅游景区对落实老年人、青少年、学生、军人、残疾人门票价格优惠政策不到位,少数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虚高等问题,国家旅游局3月23日宣布在全国景区系统开展“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创建活动。标准包括全面实行一票制,景区没有价格欺诈行为,按规定全面落实对老年人、青少年、学生、军人、残疾人门票价格优惠政策,三年不涨价等等。凡自愿作出承诺的,即可成为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

    “凡自愿作出承诺的,即可成为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这样的标准引起很多人的疑虑:是不是有点门槛过低啊?确实,和以往的各种评比评选相比,这样的形式看起来真是很简单。但是,简单背后却是很强的积极引导作用,针对的就是当前旅游市场过度依赖门票收入,诚信缺失,缺乏旅游市场整体开发的现状。

    现在很多旅游景点门票价格一涨再涨,致使不少国内景点的旅游成本都超过了周边的境外游。很多地方在把旅游经济当做支柱产业发展的同时,却往往急功近利,形成门票依赖症。其实,旅游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吃、住、游、娱、行、购”等六大旅游要素中,门票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且从国外的成熟发达旅游市场经验来看,门票都不是旅游产业的依靠,甚至很多欧洲国家的景点都是免费开放,只有如迪斯尼这样的游乐场才采取门票制。景区门票价格低廉或者不卖门票,不仅能大大提升景区游客数量,带动周边酒店、餐饮、购物、娱乐等多重要素发展,而且还能促进更多周边市场和相关产业发展。比如杭州西湖自2002年拆除围墙免费开放以后,确实损失了很大金额的门票收入,但是旅游经济整体效益却获得了巨大提升。西湖有个著名的“241算法”:只要每位游客在杭州多逗留24小时,杭州的年旅游综合收入便会增加100亿元。在“241算法”下,《杭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定义为“大西湖”,即将免费开放的西湖作为一个品牌,吸引更多人到杭州旅游,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更何况,免票不仅让西湖挣了银子,更重要的是还极大提升了杭州的城市形象。西湖免费开放以来,杭州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东方休闲之都”、“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称号,并连续五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些无形资产为杭州的城市发展又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增益。

    “保护景区,控制客流”一直是多家景区涨价的原因。看看节假日人满为患的各处景点,这个说法似乎也成立。但是仔细想想,就会知道,景点人满为患只发生在节假日,平时很多景点游客根本不可能饱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不合理的休假制度造成的,和景区本身关系不大。实际上,过高的门票价格只能吓跑游客,不利于吸引游客,更不利于旅游产业长远发展。某些地方热衷于景区涨价,玩园中园、票中票的把戏,执行景区优惠措施缺斤短两,表面上看是赚了一把,从长远看却得不偿失,甚至有碍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

    旅游景区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是社会公众的共同财富,具有天然的公益属性。依托景点的旅游产业开发,不是简单的跑马圈地,更不能陷入无休止涨价的误区,而是要借助自然与人文资源来进行深度开发和合理开发,注重产业衔接和产业配套。从这个角度出发,政府引导、景区自愿的方式,来创建“价格信得过景区”,看起来针对的是价格问题,实质是倡导旅游服务升级和产业换代。我们的旅游产业,确实该从门票经济的幼稚阶段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