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价值观根植于儿童天性(教育视界·关注核心价值观进校园)
编者按:今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发表重要讲话,希望广大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承担着重大责任,因为广大中小学生、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我国有52万所学校、2.6亿学生,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教育系统特别是学校应该积极行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创造性地编写适合各个学段的教材、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讲课方式。这样,学生们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从本期开始,本版将连续推出一些地方和学校的有效探索,以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5月20日下午,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下课铃声响起,给六年级学生上课的校长李庆明宣布“下课”,全班24名学生却异口同声:“李校长,别下课!”
是什么课,让学生们听得兴趣盎然?可能谁也想不到,居然是有些人认为枯燥乏味的“核心价值观”课。
这堂课,李庆明给孩子们讲授的是“平等”。
一上课,他给学生们展示了一幅画:跷跷板的两头分别是一只蝴蝶和一头犀牛,跷跷板却是平衡的。“一只蝴蝶和一头犀牛为什么会保持平衡呢?”李庆明提问。
孩子们一个个开动了脑筋。“虽然蝴蝶和犀牛的体重不一样,但它们生命的分量是一样的。”一名学生抢着回答。回答让李庆明惊喜不已,他竖起大拇指,“你的回答真棒!”“因为蝴蝶和犀牛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为它们的尊严是平等的,不分轻重”……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是多数人集中于“平等”。
“好,那我们今天就来说说平等。”此时,孩子们的兴趣点已被激发,一个个脸上写满了兴奋。没想到李庆明话锋一转:“虽然说人人生而平等,但人生却充满了不平等。”
展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一幅幅充满强烈对比色彩的图画:白种人肆意污辱黑种人;八国联军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这种不平等同样发生在你们的同龄人身上!”缓缓的音乐声中,一组图片再次展现在同学们面前——一群农村的小学生蹲坐于低矮的教室上课;一名衣衫单薄的小女孩在大雪中背着一捆柴火,用嘴中的热气呵着双手……一张张图片震撼了孩子们。
“如果你遇到不平等,会怎么办?”老师给出了多个答案。“以牙还牙?”同学们摇摇头。“劫富济贫?”同学们继续摇头。
“那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孩子们开始陷入深深的思考。很快,老师给同学们播放了一段马丁·路德·金为抗议种族歧视发表的著名演讲。演讲刚刚结束,男孩史博楠就举手说:“我知道了,平等是需要争取的。”女孩贺一鸥补充说:“争取平等是不容易的。”
“但有一种平等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你知道是什么吗?”接着,李校长讲述了彭德怀担任副总理时到北海公园游览,发现游人很少,工作人员说,“我们挂出了‘休息’牌子”,彭德怀听说因自己而影响了大家入园,气愤地说:“此规矩不能有!”
“这是什么平等?”李庆明循循善诱。“我知道了,这是人格的平等。”“每个人人格是平等的,所以我们要怎么做?”李庆明进一步点拨着学生。“因为平等,所以我们要相互尊重。”
投影仪上出现李校长每天在学校大门口迎接每位学生、老师的视频。
这回,用不着老师提问,孩子们便自己回答——“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也要尊重学生。”“校长要尊重学生。”“穷人要尊重富人,富人也要尊重穷人。”
六年级学生爱上了“核心价值观”课
“像这样的课,李校长给我们上了很多次。”贺一鸥告诉记者,除了“平等”,李校长还给他们上了“自由”“民主”“文明”“幸福”等,每一堂课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竺若艾同学说,那节课,聊的话题是“文明”,李校长声情并茂地朗诵电视剧《还珠格格》里的对联:“花园里,桃花香,荷花香,桂花香,花香,花香,花花香;大街上,人屎臭,猪屎臭,狗屎臭,屎臭,屎臭,屎屎臭。”“听他一本正经地介绍大小便和厕所关系的历史,我们还真的从中悟出点文明的道理来,原来文明离我们的生活这么近啊。”接着,李校长一连问了几问:“文明是什么?文明的‘文’是什么?文明的‘明’又是什么?”我们不管对错,乘着兴致信马由缰地发言,就这样开始了渐入佳境的讨论。讨论过程非常轻松自由,还不时穿插些诗歌、绘本、故事等,特别是我们熟悉的绘本《大卫,不可以》,然后我们讨论了一番“‘不可以’意味着什么”,明白了“不可以”背后蕴涵的“不伤害”“尊重”“道德底线”等道理。最有趣的是讨论生活中的许多文明细节,例如“吐痰”“用餐”“眼神”“鼻涕”等问题,既有趣又令人深思,这些问题的确是我们时时处处要注意的。
李校长的“核心价值观”课目前只在六年级开设,每两周一次,安排在周二下午。于是,那一周的星期二就成了六年级学生最为盼望的一天。
文明、民主、平等,个个看起来离小学六年级学生很遥远,却自觉不自觉地在学生们身上产生着作用。以前上课,老师提问,当同学回答错误时,其他同学都会哄堂大笑,可现在孩子们再也不这样了,学生杨靖林说,“这是对同学人格的不尊重。”学生俞子骥经常在自修课时调皮地干扰同学做作业,可李校长的课让他明白,自己的行为不文明,不但是对其他同学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贺丹露的妈妈欣慰地发现,女儿居然学着帮妈妈做家务了。
班主任老师杨玉珍开心地说,“核心价值观”课对孩子们的影响可大了,每上一次课,就能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一些可喜变化。课堂秩序好了,同学之间更加团结友爱了。
“核心价值观”课,可以这么上
其实,李庆明给六年级开的课叫“儿童哲学课”,因为正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自由”“民主”等内容相符,于是学校老师称为“核心价值观”课。
李庆明是我国较早开发儿童哲学课程的人之一。他认为,儿童的求知欲、自由游戏心态,非常合乎哲学问题产生的情境。“在我看来,儿童的本源思维、灵性思维、直觉思维、纯粹思维更像一种非二元对峙或分离的现象学哲学思维,可能比成年人更容易接近世界的真相,对儿童开展哲学启蒙教育并非不可思议,恰恰是根植于儿童的哲学天性。”他说。
7年前,李庆明还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深圳南山附属学校校长。一次,他经过精心备课,尝试着给小学五年级学生上了一堂“自由”课,不想效果出奇的好,孩子们的接受能力让他信心大增。
这些年,李庆明一直在小学开设哲学课,和孩子们讨论诸如“自由”“平等”“文明”“童年”“幸福”“智慧”等看上去深不可测的哲学话题,但由于依循儿童的哲学天性,他们学起来兴味盎然,思考的深度与高度足以让大人啧啧称奇。
民主、法治、爱国、友善……如何让孩子们真正理解透彻?李庆明认为,完全可以采取“儿童哲学课”模式,将这些看起来玄而抽象的概念,化作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百态。他告诉记者,他计划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所有内容制成教学课件,并将这类课推广到学校其他年级。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29日 18 版)